首页 -> 2007年第5期

创建文言教学的“特区”

作者:刘占泉




  创建文言教学的“特区”,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尊重培养文言阅读能力的教学规律,处理好文言教学子系统和整个语文教学母系统的关系,使文言教学与白话教学能够相辅相成、和谐共进,体现全面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追求。这是基本的实验思路。从宏观方面看,小学的文言教学起步晚了,初中则尚嫌模糊粗糙,而高中这方面的教学要求又过于急迫——整个实验格局需要做出调整。笔者主要就目前的教学条件和实验情况说些想法,大致思路略陈如下:
  1.要让文言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根据教学标准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了保证文言教学的相对独立性和连贯性,应该按照一定比例抽取专门的课时进行。比如,初中每周不少于1课时或者1.5课时,专时专用,避免成为白话教学的附庸。独立出来才好专门研究和实验,并且能够依照系统的观点来加强文言教学与白话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互助互补的优势。
  2.本着创造性使用实验教材的基本精神,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这是较高要求),选择符合培养文言阅读能力需要的教学方法和演练方式。
  3.妥善处理文言教学和白话教学的关系,在学习内容、演练方式等方面尽量相互呼应、相互牵引和补充,照顾到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血缘联系,以及文学熏陶和文化传承方面的特殊需要。
  在这个思路框架里,细读湖北省宜昌市第六中学常红艳老师的专论《还文言文阅读以鲜活的灵气》和“《〈世说新语〉两则》教学实录”,看到了一线优秀语文教师新的探索路径,我感到其中最有价值的一条经验是:针对文言教学的不良积习,另寻生路,抓住语言交际这条“命脉”,引领学生走进文言作品所呈现出的鲜活的生活情境,在具有“仿真”特色的教学流程里去积极主动地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积淀语言。在这个教学层次上,常红艳老师力主采用美读和涵泳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韵味,读出生活体验,读出思考(领悟理趣),读出余味。她说:“文言文是读懂的,不是老师讲懂的。”此外,她还推重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当堂表演的教学演练方式,激发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文言学习进入带有“仿真”意味的良好状态。
  常红艳老师教《〈世说新语〉两则》,在一些细节上凸显出浓郁的文言教学特色。比如她引导学生探究断句的奥妙,借助示范朗读带领学生读出文言的腔调和韵味,这是非常难得的,能帮助学生复现故事情境、把握人物心理特点、理解词语含义。再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安排学生依据课文编写脚本并表演,第一组用白话表达,第二组用准文言表达,教学的层次感很好,而后者更贴近课文的语言原貌,“仿真”的特色尤为突出。请看这一段用准文言进行的对话:
  生甲:尊君在不?
  生乙:待君久不至,已去。
  生甲:(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乙:家君是非人,君与家君同行,君岂不非人哉?
  生甲:(惭)小小年纪,机智非凡,佩服佩服。
  生乙:过奖过奖。
  学生表演时努力逼近文本所记录的实况,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时空的阻隔,缩短了文言与白话之间的距离。这种因“仿真”而获取教学实效的做法,包含了新的文言教学追求,其设计原理是值得深入发掘的。
  这节课在结尾处添上了饶有趣味的一笔:教师简要介绍与课文同在一书的另外几个小故事,顺势提出了“走进《世说新语》”的口号,为进一步开发文言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创造条件。这或许也可以看做本课结束之后,为继续深化文言教学所作的铺垫,即以教科书上的这一课为依托,由教师从《世说新语》中再精心选择一批短文拿到课上供学生自学、浏览(可选择少量篇目精读)。让初一学生在积累文言语料方面做得多一些,扎实一些,分量大一些,而且又能学得灵活有趣,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若条件允许,适当增加一点教学内容(如触及《世说新语》文化内涵之类的),也将会有益处。但首要的教学任务还是多多接触文言,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不能一曝十寒;熟悉文言表达的习惯和常见词语,通过积累经典语料来积淀语感等。其中,“识字(词)”的任务尤其不能忽略,这会对顺利达到初中阶段“识字”的教学指标产生较大的支撑作用。学生的文言底子有了,日后提高相关的文学鉴赏水平、拓展文化传承的深广程度才有根基。循序渐进必有所成,欲速则不达,这道理在规划文言教学战略蓝图的时候需要深思。我感到,该课例的收束之笔,也是发人深省的,表现出了执教者的战略眼光。
  由此,我依稀望见了文言教学“特区”的轮廓和一些特色,那便是充分顾及文言学习的特殊要求,采取专门的对策来解决矛盾,使文言教学按照自身的规律健康发展,合理地整合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科学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