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粉碎纸张机”为什么要说成“纸张粉碎机”?

作者:戚晓杰




  在汉语中“粉碎纸张机”一定要说成“纸张粉碎机”才可以成立。“粉碎纸张机”为什么要说成“纸张粉碎机”,个中缘由值得探究。实际上,这体现的是汉语词语组合中语序、语义关系对整体句法功能的影响。
  请看下列语言现象:
  (1)学习汉语——汉语学习
  (2)学习修辞——修辞学习
  (3)研究语言——语言研究
  (4)咏叹人生——人生咏叹
  (5)预报天气——天气预报
  相同的构成成分,语序不同,所呈现的语法功用也不同。前者(我们概括为“动+名”)不可以成为杂志、杂志栏目或电视节目等的名称,而后者(我们概括为“名+动”)却可以作为杂志、杂志栏目或电视节目等的名称。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区别,是因为“动+名”与“名+动”的结构关系不同。“动+名”为述宾结构,述宾结构表示陈述,动作行为义明显;“名+动”则为偏正结构,偏正结构表示指称,偏正结构中的动词经过“去动词化”,动作行为义淡化。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其实就是言语产品的名称。“名+动”结构所具有的指称性功能符合标题的需要,因而得以应用。在这里,由于“名+动”结构的指称性是由谓词性成分传递出的,因而它还具有“名+名”结构不具有的表达效果:寓动于静,可以给人以动态冲击力,语言表达简洁明了,铿锵有力,富有韵味。由此可以看出,动词的名物化是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的。这种谓词性成分传递指称义的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的超常规性,因而往往出自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的人之手、之口,富有书面语色彩,给人以庄重典雅的感觉。
  在汉语中,这种由“名+动”结构方式构成的标题非常多,又如:
  (6)汉语概说(书名)(罗杰瑞,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7)梁漱溟研究(文章标题)(《东岳论丛》1990年第4期)
  (8)语言漫话(书名)(于根元,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9)电脑用语初探(文章标题)(《修辞学习》1999年第6期)
  (10)隐语研究漫谈(文章标题)(《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
  (11)汉语言文字应用面面观(文章标题)(《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第2期)
  从构成成分看,这里的“动”一般为双音节的,有时可以出现动词的联合结构,极少为单音节;动词前边可以出现非常有限的状语,但其后绝不可以出现任何后续成分,结构非常紧凑。这里的“名”可以复杂化,出现递加定语。有时“名+动”结构可以套用,即一个“名+动”结构套用在另一个“名+动”结构中,形成“(名+动)+动”式结构,如例(11)。从隐性语义关系看,“名+动”结构体现为“受事+动作”。
  由于“动+名”与“名+动”结构的不同特性,它们在构成新的句法结构中的组合功能也有所区别。在构成一个新的事物名称时,人们常常选择“名+动”,而非“动+名”,从而构成“(名1+动)+名2”式结构,这种结构干脆利落,厚重而富有文气,这也正是人们把“粉碎纸张机”说成“纸张粉碎机”的真正缘由。周韧先生把这概括为“核心靠近”,即偏正结构的“名1+动”的核心“动”与“(名1+动)+名2”式结构的核心“名2”相邻近,没有被“名1”隔开,因而结构和谐。
  语法具有抽象性。语法研究不能就句论句,要用“类”的眼光看问题。“纸张粉碎机”不是孤立的,同类的现象再如:
  (12)汽车修理厂
  (13)皮衣专洗店
  (14)外汇管理局
  (15)语言测试中心
  (16)广告艺术设计专业
  
  〔1〕尹世超《标题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戚晓杰《从语序足句看标题与词组的区别》,《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3〕周韧《共性与个性下的汉语动宾饰名复合词研究》,《中国语文》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