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美国佛罗里达州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
  
  潘丽娜和蔡敏的《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以佛罗里达州为例》介绍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评价制度:1.教材评价的基本过程。(1)颁布学科教材标准细则。出版商可以根据文件规定,核查自己的教材是否符合标准。(2)准备评价材料。出版商完成教材的编写之后,向州教材委员会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完成的问卷、教材样本、文字材料。委员们根据委员会提供的评价表的各项标准,对提交上来的各版本教材进行评价。(3)召开评价会议。包括三个步骤:①出版商陈述:这一步骤是自愿的,并且委员不能打断其陈述;②公众参与:普通群众或是对教材竞标感兴趣的专业组织,可以推荐自己支持的教材;③委员投票:如果某个教材得到三分之二的票数,那么这个版本的教材将被纳入委员会推荐的名单中。(4)审核教材推荐名单。教材推荐名单汇总并形成报告后交给州教育部,教育部经过对报告的核查,在考虑委员会建议和教材成本两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决定通过、驳回还是修订推荐名单。2.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1)内容纬度。包括是否与课程目标要求相结合,是否体现了教材开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真实性,多元文化的呈现和人文情感等。(2)表述纬度。包括表述的可理解性、教学要素之间的结合、内容的组织、教材的可读性、内容的进度等。(3)学习纬度。包括激励策略,重要观念的教授,清晰的说明、指导和支持,学生积极的参与,有目标的教学策略和评价策略。3.评价人员的任用制度。(1)评价人员构成多元化,每个学科教材委员会都由10名成员组成:5名课堂教师、2名教师管理人员、2名教育专业的“门外汉”以及1名学区委员会成员。(2)对评价人员的要求:一要签署宣誓书,二要提供资格证明,三要参加培训。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第3期)
  
  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复杂性
  
  20世纪中期,复杂性研究迅速兴起,它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强调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杨辉的《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复杂性探索》介绍了课堂教学活动系统的复杂性特征:1.非线性特征。课堂教学涉及数不胜数的因素,这些因素又构成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在这些因素、关系之间很难区分谁主谁次、谁重谁轻,它们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径直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构建。这就使我们既不能对某一个教学效果作武断的归因,也不能对一个将出现的教学效果作断然的预测。2.不可还原性特征。教学不能还原为“教”和“学”。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先拆解后加减之类的简单线性思维模式。3.自组织性特征。教学不是一个教师拼命向学生脑袋里塞东西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在发挥着主动性,并非被动地传授或接受他人组织好的知识系统。课堂教学并非他组织、外塑的。4.偶然性特征。复杂性研究表明:即使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不受外在原因影响,偶然性也可以在一个确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内在的必然的行为发生。5.开放性特征。课堂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和母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只有不断地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才能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与稳定。
  (《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回到写作活动的起点:思考“为什么写”
  
  写作是一种个体言语活动,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三个因素共同构成了写作活动的完整系统。为了解决当前写作教学的难题,我们必须回到写作活动的起点,去思考“为什么写”的问题。孙建龙的《写作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对此进行了思考。1.如何理解“为什么写”的问题。首先,不要把小学生的写作活动定性为一种纯粹的虚拟性训练,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写作需要。离开了表达的真实需要, 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就往往无从下手。教师的指导要在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营造、创设写作活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写作的需要;二是拉近写作与生活的距离,从生活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作文指导。其次,创设真实写作的情境和条件,为学生的写作活动找到活生生的、真实的读者。在动笔之前,从表达与交流的角度、从写作功能的角度,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从读者出发进行写作。2.怎样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首先,为学生找到写作的理由,而且要从真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中寻找。其次,唤醒学生写作的高级动机,激发他们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 如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取得成就的需要。再次,为学生的习作找到真实的读者。写给自己的文章,就要把读的权利留给他们自己;写给老师、家长的文章,老师、家长就要做真正的读者和朋友,而不只是个评判者;写给同学、朋友的,就要给他们创设展示平台,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写给社会机构或其他人员的,就要进行好协调和组织工作,让他们获得真实的反馈和回报。最后,从表达与交流的效用出发进行评价。
  (《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形成教师话语霸权的原因
  
  肖聆伊、刘长亮的《从话语霸权走向平等对话——对教师话语霸权的社会学分析》探究了形成教师话语霸权的原因:1.权威导致教师话语霸权的产生。首先,从制度而言,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国家通过教育话语传播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价值观等,教师作为教育话语的直接传播者,就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权威性的确立而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其次,从知识而言,进入学校的知识更多的是反映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价值观的,其强大的渗透作用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成为这种占支配地位知识所代表的阶级的代言人,成为权势话语的执行者。2.课堂中异化的师生交往导致教师话语霸权的产生。正常的师生交往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主—主”关系异化为“主—客”关系,学生被看做可改造的客体,失去了独立性,成为教师话语霸权的控制对象。教师主宰课堂,教的活动代替学的活动,学以教为转移,学生被动地依附和服从教师。这种异化的师生交往剥夺了学生本应享有的课堂话语权,导致教师的话语霸权。
  (《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呢?陈佑清、张琼的《提升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对此进行了探究。1.在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上,要真正以素质教育为取向,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和高效的发展。为此,要纠正仅仅以书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发展为目标的偏差。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打下知识基础,或者落实与应试相关联的某些认知类素质发展。2.与课堂教学价值观调整相适应,要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为此,应着力采取如下措施:(1)减少过于注重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有时间动手操作、从事人际交往、接触生活实际和参加社会实践等。(2)大幅度降低班级规模,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空间,使他们有可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3)提供物质条件,使学生具有参与上述多种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设施、经费等。要真正落实这些变革,教学评价和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课堂教学要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功能,必须与课外、校外活动配合。
  (《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李祎、涂荣豹的《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介绍了生成性教学的特征:1.参与性。指向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参与为前提条件,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生成的目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习主体参与到整个课程运行中,才能有效地调动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课程资源的不断生成与转化,并通过学生的建构、感悟和体验,进一步获得意义。2.非线性。在线性的逻辑下,复杂、多维的课堂教学极易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在生成性教学观下,课堂教学过程错综复杂、灵活多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体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特征。3.创造性。在生成性教学观下,教学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种不可预见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4.开放性。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任何封闭的学习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机械的学习程式都必然抑制学习主体个性的发挥,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因此,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目标、开放的方法及开放的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
  (《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