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设置情境 领悟乡愁

作者:陶 勇




  背景介绍
  
  《乡愁》为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个现代诗歌单元,尽管他们从古代诗歌的学习中积累了鉴赏诗歌的经验,但现代诗歌毕竟与古代诗歌有一定差异。此外,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应从现代诗歌的特点出发,通过听说演练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为今后学习现代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切入角度
  
  播放以乡愁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境中,学生听后谈感受,切入文本,理解诗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到的不同的乡愁;然后走出文本,采用设置情感氛围的方法让学生倾诉自己对乡愁的理解。这便是这节课的整体框架。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课堂,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这对学生理解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乡愁,并横向拓展对乡愁的理解,有很大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感知乡愁
  采取对比听读的方式,以便学生明白对乡愁的理解与人生的阅历有关系。
  1.学生听读(儿童和老人的朗读),注重情感的对比和节奏、重音的把握。
  2.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情感基调。(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配乐分组朗读,注重情感的深化。(女生读第1、2节,男生读第3节,齐读第4节。)
  
  二、议一议,解读乡愁
  采用老师设置重点问题,师生共同解答的方式,初步解读诗人的乡愁。
  1.这首诗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明确:乡愁。
  2.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四个意象承载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明确:邮票——亲情,船票——爱情、亲情,坟墓——悲情,海峡——爱国情。
  4.去掉每一节诗中的数量词和形容词后再齐读,并让学生谈谈感受。
  明确:缺少了真诚的感情基调,显得平淡,补上后能体会到以小见大、由浅层到深层的情感。
  
  三、演一演,重现乡愁
  结合诗意,设置情境表演。分四组,每组表演不同人生阶段的乡愁内容。由学生评论。
  提示:亲情是真诚的,爱情是沉甸甸的,悲情是沉痛的,爱国情是强烈的、充满期待的……第三节比一二节多了一些悲凉,第四节是情感的升华。
  明确: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四、论一论,解除乡愁
  由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替诗人解除乡愁呢?
  提示:以第四节为突破口,解除国愁是问题的关键,海峡不浅,诗人写成“浅浅的”表达了一种愿望,也体现了诗人的一种无奈!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诗人渡过海峡,回到家乡,见到故土。消除国愁的办法就是让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五、练一练:拓展乡愁
  1.讨论交流:《乡愁》如此动人,有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我们快速背诵?
  明确:这首诗四个小节都很整齐,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只是个别词语不同。每节诗的开头都有一个表时间的词语,并且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每节诗的第二句都是“乡愁是——”后边跟着的是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每个意象前面的修饰语不一样,分别是:“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还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了解这些有助于快速背诵。
  2.仿照“乡愁是……”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写乡愁是什么。写后交流。
  如:乡愁是故乡的一条弯弯的小路。
  3.听一听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说一说诗中的意象分别是什么。
  明确: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
  
  教学反思
  
  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乡愁。学生没有诗人那样的人生经历,若要将乡愁横向拓展,单纯的讲解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如何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乡愁的情境之中去,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问题。只有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所设置的情境,有了设身处地的情感体会,才会有对乡愁的理解。真诚而热烈的课堂氛围、感人的情境的设置能提醒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注重体验,以引起心灵的共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知乡愁—解读乡愁—重现乡愁—解除乡愁—拓展乡愁,一气呵成,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