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品味语文的美
作者:任得宝
二、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确定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张图思考:这篇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多人):要有发问的精神。
师:还不够准确。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生: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师:这是作者从正面提出的观点。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据呢?大家来看看图: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生:作者运用的事实论据有4个:牛顿善于思考,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善于观察,发明了蒸汽机;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孔子成了万世敬仰的圣人。
师:很好!作者后来是不是还提出了一个反面观点呢?谁看出来了?
(学生不语。)
师:作者说,我提倡,学习得能发问、勤发问;有人说,不这样也行!那么,这个反面观点在哪里?
生: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师:这句话太长,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
生:何必多问?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发问的精神”,请大家说说什么是发问的精神。
生: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师:这是作者的正面观点。
师: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板书):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发现大家的知识比较全面,说明大家很善于学习。其实,课文不过是个例子,下面,老师还想借这个例子教给大家一样本领:怎样通过叙述事例来证明论点,这又叫事实论证。初中学写议论文,以摆事实为主,讲道理的不多,只要大家学会了怎样叙述事例,就不愁写议论文了。
三、整体感知,师生合作朗读
师:请大家先把课文朗读一遍,每人一段。要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注意停顿和重音。
(老师适时评价朗读的情况。)
四、学习叙述事例论据的方法
师:如果说一篇好文章就像一个血肉丰满、活生生的人,那么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也如人体各个部位一样,是紧密联系的。请大家分析文中的四个事例与前后两段的联系。先看第4段第3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
师:下面写的四位人物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作者在叙述这四个事例的时候,是怎样密切联系前面两句话的?先看第一个事例,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第5段。)
师:这段话与前面那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在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牛顿想出了惊人的见解。
师:再看看词和词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这句话和前面有联系。
师:有什么联系?
生:“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照应“发问的精神”。
师:和那句“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中的哪个词照应?
生:“发问”。
师:你虽然答得不是很准确,但思路还是对的。
生:这四个事例,照应了前面的“古今中外”。
师:好!那你给大家说说这四个事例是怎样照应“古今中外”的。
生:牛顿是外国的,瓦特也是外国的,释迦牟尼是古代外国的,“中国的孔子”是中国的。
师:当然是中国的。
(学生笑。)
生:是中国的,也是古代的。
师:这位同学为大家做了榜样,咱们要研究这四个事例和前面两句话中的哪个词有联系?
生:“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照应前一句“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
师:这里的两个“平常”相互照应,那么“不平常的道理”照应什么呢?
生: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师:这不是相互联系的吗?剩下的三个事例和第4、9段的联系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合作解决,每个小组推选一位记录员,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记下来,待会儿向大家汇报。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来分析。
(学习小组讨论)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记录员发言。
记录员1:“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却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照应“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
师:抓住关键词语——
记录员1:“常常”。
师:简单说就是“谁不常常见到”照应“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
记录员1:“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可以看出是“惊人的见解”;“极普遍的人生现象”是“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创立了佛教”是“惊人的见解”;“每样事物都要问”扣住了“平常的事物”,“万世景仰的圣人”说明他有“惊人的见解”。
师:不错,继续说。
记录员1:第9段对这四个事例进行了总结:“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记录员2:“只有瓦特”中的“只有”和“别人”、“偏要寻根究底”中的“偏要”和第4段“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中的“偏会”照应。
师:大家发现议论文在叙述事例时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简练。
生:简明扼要。
师:记叙文叙述事情是不是也这样?
生:不是。
师:比如说,对牛顿创立万有引力说的事例,我这样叙述:某年某月某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大雁从天上飞过,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忽然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砰”地落到牛顿头上,……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说。大家觉得怎样?
生:不好。
师:能不能说说理由?
生:这样太啰唆。
师:议论文叙述事例要采用概述的方法,要把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详写不好,而且还容易引起误解。这是第一点要求。大家再看,叙述完事例后,作者又用了一段话来总结,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不总结行吗?
生:不行。
师:提出论点之后,摆出几个事例,事例完了文章也就完了,我发现经常有同学这样写议论文。
生:举完事例后再总结一下,文章就显得严谨,前后照应,第9段告诉我们“举出这些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师:这样就可以把事例和论点紧密地结合到一起,所以第二个要求是叙述事例要分析总结。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出第三个要求?
生:举的事例要与论点一致,即要准确。
师:讲得真好!观点是一回事,举出的事例是另一回事,这样的文章可不好!本文举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观点,这条要求叫什么?
生:要前后呼应。
师:这就是说,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议论文叙述事例的要求?
生:第一,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第二,举事例时不要描述得太细,概述即可;第三,举完事例要分析总结。
五、一事一议,作文训练
师:光说不做是空谈。下面请同学们构思一篇最简单的议论文,要注意学以致用!(实物投影)
一事一议,观点自选:
1.多读书大有好处或开卷有益
2.勤能补拙
3.成功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师:请这位同学谈谈,你打算选择哪个观点来写?
生:多读书大有好处。
师:想选择一个什么事例?
生:考试时经常会遇上一些课外题,多读书大有好处。
师:你想选一个谁的事例?比如说,古代哪一位名人,他多读书,对写文章大有帮助。
生:还没想好。
师:不要紧,请坐!时间到了,这节课就到此结束。同学们,你们的路还很长,今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别忘了你的法宝,那就是——发问的精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