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宁可朴实无华 也不华而不实

作者:王道信




  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在写作发展等级中对“有文采”的表述有重大修改:将原来的“用词生动”改为“用词贴切”。鼓励写作中用词有华丽倾向的考生发挥其个性特长,用词更生动一些,原本也是正确的,为什么要改为“用词贴切”呢?
  原来的考试大纲写作发展等级中共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项,而有文采一项最容易达到。不就是用词生动一些、句式灵活一些、多用一些修辞手法吗?于是考场作文中套用现成排比、对偶句者比比皆是。什么“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你想要成功吗?你就得如何如何”(这“如何如何”是考什么写什么,考“诚信”就写“诚信”,考“创新”就写“创新”)。什么“鲲鹏展翅,直上蓝天,鲤鱼腾跃,直上龙门,你想超越自我吗?你就得如何如何”(还是考什么写什么)。花哨吗?相当花哨。贴切吗?一点儿也不贴切。银样镴枪头,非驴非马。
  考场作文中古诗文套用也泛滥成灾。写“雨燕减肥”,2006年江西一考生写道:“我长肥了,我郁闷呀,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父亲见我这么肥,他发愁了,真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母亲见我这么肥,也发愁了,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看了这类文章,笔者纳闷了,我们怎么速成出这么多掉书袋的来了?一次偶然机会,笔者翻到一本《考场作文连珠妙语大全》才恍然大悟。书中分明写道:“表达郁闷的心情,可以引用以下诗句……”
  信手拈来的几个例子,已经可见一斑。应试教育就是这样,你想打瞌睡,就有人递枕头。有鉴于此,当笔者看到今年考试大纲将“用词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时,拍案叫绝。
  然而,业已形成的考场作文的浮华之风,不是一纸文件就能马上遏止的。考试大纲的导向作用固然重要,但执行起来还要靠广大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观念上的廓清,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曰:华丽比朴实更高明。这些年报刊上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多用词华丽。由此可见,阅卷老师喜爱华丽文章的阅卷老师占绝大多数。这除了个人喜好的原因外,可能与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有关。客厅要富丽堂皇,住宅要欧洲风情……其实华丽与朴实是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并无高下之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和《背影》,一篇华丽,一篇朴实,不是同样受到读者的青睐吗?大可不必去打压那些用语朴实,但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即使华丽的文章也要用词贴切。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转引自唐弢《琐忆》)“无哗众取宠之心,有实事求是之意”应当是喜爱华丽文风者和喜爱朴实文风者共同的追求。
  二曰:中小学生“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文以载道”“形式为内容服务”等是对成人写作的要求,对中小学生来说写作形式是第一位的。这种观念显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写作理念。人们为什么要写作,无非是要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所明之理服人,所蓄之情感人。一句话,是因为自己有东西要表达,要一吐为快,才我手写我心的。学生写作也应如此,“写什么”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怎么写”。就为了嵌入那几个好词好句,不问内容是否需要,生拉硬拽,生吞活剥,那只能以辞害意,怎么可能准确、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
  写作语言的标准是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成人写作的要求,也是对中小学生写作的要求。所不同的是对中小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的。为了帮助初学写作的学生突破“开口关”“下笔关”,对其用错词语,不求全责备,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又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能滥加表扬。须知准确、鲜明、生动的表达标准,是有序的。用词生动,必须以用词准确、鲜明为前提。从这个意义来看,笔者认为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