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另辟蹊径教《锦瑟》

作者:张慕元




  李商隐的《锦瑟》晦涩难懂,所以教材作了详尽的注解,学生对照注解大多能够读懂,老师再具体分析似乎没有必要。至于本诗具体写什么,本来就如谜一样,历来众说纷纭,既然如此,何不放手让学生来“猜谜”呢?在猜谜中主动学习,走进这座迷宫,用心灵去领略它迷离奇幻的美丽。正好教学这首诗的前一天是情人节,大街小巷都可见手捧玫瑰花的青年男女。我又想到李商隐的诗歌大多与爱情有关,何不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呢?
  于是,我设计了玫瑰诗竞猜活动——一种教学《锦瑟》的新尝试。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情感历程等。上课时,由学生介绍诗人的相关情况。我在强调“可待”“只是”的特殊含义后,让学生品读三遍,初步感悟诗情,理解诗意。
  之后进入最主要的学习过程:首先投影出我设计的方案——在情人节这天,四位女士分别收到ABCD四位男士的玫瑰花,花中各附有两句诗,分别是《锦瑟》中的一联:A.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然后再提出要求:1.解释诗句;2.猜测男士们想借诗句表达什么;3.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我让学生分四大组竞猜交流,比比哪一组的理解好,想象最丰富、最有创意。
  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各小组兴致勃勃地商讨交流起来。有的查资料,有的编故事,有的记录,教室里热火朝天。我边巡视边指导。因为创设的情境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创造空间,同时又有细化的要求作导向,所以学生的学习既主动、热烈又井然有序。
  到了汇报阶段,各组选派的代表先后上台讲述本组的竞猜结果。学生讲得绘声绘色,让人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时有高潮掀起,气氛欢快热烈。
  现摘录几个小组的发言:
  1.我们组选的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一联。我们认为,诗句的意思是:“锦瑟啊,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弦呢?那一根根琴弦引起了我对往事多少的回忆啊!”在今年的情人节,A先生的玫瑰花附言上写有这两句诗。我们猜想的结果是:A先生是一位台湾老人,年轻时被抓为壮丁,去了台湾。几十年后,他终于回到了大陆,费尽周折找到了他至今寡居的老妻。老人百感交集,痛叹岁月无情地消逝了,多年以前的恩爱与生离死别却历历在目。于是,老人就借这两句诗来表达往事不堪回首的痛苦,并把玫瑰花一起献给妻子,泪流满面地说:“桂花,我终于回来了……”
  (演讲有感情,故事合情合理,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课堂更活跃了。)
  2.我们对“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理解是:“诗人曾有过如庄生梦蝶般的美梦,并为之痴狂;即使梦破碎了,他也要像望帝化鹃啼血一样,永不忘怀。”我们的主人公B男士之所以引用这句诗,是因为有这么一段凄婉的故事:他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来自农村。他和一位出身高干家庭的女青年相爱了,但女方父母却拒绝接受他。于是,他发愤读书,二人暗中约定,等男方考上博士,学业有成后再向女方求婚。后来,他学业上有所建树,并被选派到国外深造。然而,女方父母还是不认同他,而女孩儿又太软弱,听从了父命,另嫁他人。几年后,B男士回国了,然而物是人非,他无比伤感,和昔日的恋人见了最后一面,并献给她一束玫瑰花和这两句诗,来表达人是情非、往事如梦的困惑和痛苦。后来,他终生未娶……
  (学生边笑边鼓掌。故事虽有漏洞,但也符合这联的诗意。)
  3.我们要讲的故事是:情人节那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墓地,来到一座坟前,缓缓放下玫瑰花,伏下身子,抚着墓碑,老泪纵横,嘴里喃喃地说:“萧姗,我又来看你了……”一幕幕往事浮现在他脑海中:30年代,一位热爱文学的女青年,爱上了一位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他们幸福地结合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一起写作、编刊物,生活美满。然而史无前例的年代到来了,作家要被关进牛棚,他要妻子赶紧和他离婚,但妻子坚决不答应,愿生死相依。从此,批斗挨打的命运降临到妻子身上,她有病也得不到治疗,终于被折磨致死。作家惊闻噩耗,痛不欲生……多少年过去了,老作家一如既往地保留为妻子献花的习惯。每当这时,他常吟诵的一句诗就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一个很雅致的故事,显然与几天前学习的巴金作品有关,改编很成功,赢得了许多掌声。)
  课即将结束,但学生还意犹未尽,我顺势布置作业:将这首诗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篇小散文。
  “玫瑰诗竞猜活动”的设计,实质上是在对学情、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后的教学策略的最优化选择。将教学内容陌生化处理,变陈旧为新颖,变枯燥为生动,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将教学生活化。可以说,新课标的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总是与教师的创意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巧导才会有巧学。诗歌教学除了应重视朗读、品味、分析外,还应培养学生感悟、体验、想象、探究、创造、应用等能力,让学生既能读出个人的感受和理解,入情入境,又能提高创造与应用能力。当然,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感到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