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
作者:汪德宁
三、含蓄蕴藉的圆融之美
如前所述,圆形是圆满的、自足的。它力避简单直接、锋芒毕露。它是一个活的生命、一个美的世界。它甚至不需要向他人诉说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一切全凭读者去感受,所以造成了审美意蕴上的含蓄不尽的圆融之美。含蓄,可以说是我国文学乃至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美。关于含蓄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如钟嵘的“滋味”、刘勰的“隐秀”、司空图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兴趣”……这种含蓄之美实际上就是“圆美”的美学思想在诗歌意蕴上的体现。
《春江花月夜》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关于宇宙的哲理思考、关于人生的现实感叹、关于离别的情感抒写。时间上以月的起落、水的流逝为标志,透露出对时间、生命的感悟;空间上以景的展开、视角的变换为切入口,昭示了对宇宙天地的思考;情感上以舟子和离人的传达、应和为范式,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和困惑。整首诗犹如三个圆:宇宙意识、生命感悟、离别情怀,在月的朗照和潮的起伏中不断跳动流转,有时各自为阵,有时相互交错,有时相互重叠。每个圆的内部、圆与圆之间,自然运转、相互联系。有关宇宙的哲理思考因人生的感叹、离别的抒写得以落实,相思之苦的情感抒写因人生的感叹、宇宙的思考得以扩展和升华。由一般的游子思妇的情感抒写上升到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也是这首诗从众多游子思妇诗中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诗歌的抒写从个体到群体、由人生到宇宙、由宇宙再回到爱情,循环不已,以至无穷。
这种圆融之美还体现为景与情的交融、虚与实的相契、动与静的结合。潮的起伏、月的升落、花的开谢、春的来去……既是自然之景的再现,也是生命情感的流动,更是宇宙天地的大意识。江、月、花既是景也是情,既是实景也是虚境,把整首诗渲染得空灵而又朦胧、含蓄而又深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的流动变化与宇宙的亘古不变、个体生命的有限与人类繁衍的无穷、人类生命的渺小与宇宙天地的宏大彼此交织在一起,相互映射和融合。在动与静、虚与实、瞬间与恒常的对比中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诗人既有对生命之有限、人类之渺小、情感之难以释怀的感伤,又有对未来的憧憬、对美好生命的向往,以及对无限宇宙超越的强烈愿望。青春的短暂、生命的有限,使我们对情爱难以释怀,而面对永恒浩大的宇宙,我们的爱情、青春和生命又显得如此渺小,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超越现实、超越有限的愿望,才有憧憬未来、向往无限的执著。因为人类的绵延不绝给了我们这份信心和勇气!
清新婉转的生命歌唱与圆融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流转跳动而又圆满自足的抒情结构中表达得充沛淋漓。这是《春江花月夜》的“圆美”艺术特色,也是它流芳千古的根本原因。在它美妙的声、景、情、义的背后,蕴藏着我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圆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