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课标教材《赤壁赋》和《孔雀东南飞》中的两处文字及注释

作者:隆 林




  现行六套高中语文课标教材(必修),有五套选了《赤壁赋》,有四套选了《孔雀东南飞》。在这些教材中,两篇课文各有一处文字及相关注释有很大出入,有必要提出来说一说,以利于教材编写和教学。
  《赤壁赋》中的一处:三套教材为“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其中语文版注“食”为“这里是享用的意思”,苏教版注“共食”为“共同享用”,广东版注“共食”为“共享。……明代以后多作‘共适’,义同”;两套教材为“……吾与子之所共适”,其中人教版注“适”为“这里有享有的意思”,人民版注“适”为“舒适,引申为享受”。
  《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处:三套教材为“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其中人教版、山东版注“奄奄”为“暗沉沉的”,广东版注“奄奄”为“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语文版为“菴菴黄昏后……”,注“菴菴”为“同‘晻晻’,昏暗的样子”。
  怎么处理更好一些呢?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是比较好的选本,其中《赤壁赋》一文的相关文字是“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文后有一条注释,我们认为很有参考价值:
  “食”原作“适”……《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谓“尝见东坡手写本”,“食”即原作“食”。又谓:“顷年苏季真刻东坡文集,尝见,问‘食’字之义。答之曰:‘如食邑之食,犹言享也。’”又,清李承渊《古文辞类纂》校勘记谓刘海峰先生“引明人娄子柔曰:佛经有‘风为耳之所食,色为目之所食’语,东坡盖用佛典云”。……
  这条注释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苏轼手书《赤壁赋》中,即为“吾与子之所共食”;第二,“食”作“享”解;第三,苏轼用“食”,是出自佛经中的“风为耳之所食,色为目之所食”,《赤壁赋》中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也源于此。
  “食”的本义是“粮食,饭食”。粮食、饭食是可以吃的,故“食”引申为“吃”,进而引申为“享受,受用”,《易·讼》有“食旧德”句,《宋史·范成大传》有“叠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灌溉有序,民食其利”句。
  “适”的本义是“往,至”。《说文》:“适,之也。”《尔雅》:“适,往也。”邢昺疏:“谓造于彼也。”郝懿行疏:“适者,之也;之者,适也。亦互相训其义,又皆为往也。”“适”,虽有“符合、适合”义,进而引申为“快乐、舒畅”,但要讲成“享有,享受”,未免牵强。
  清代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的《玉台新咏》(中华书局1985年版)是较好的本子,其中《孔雀东南飞》一文的相关文字是“菴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乐府诗集》(宋代郭茂倩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版)也作“菴菴”。有较大影响的《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也作“菴菴”。
  《孔雀东南飞》中,在“菴菴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之前,有“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句。查《汉语大词典》,“晻晻”有“日无光”义。《楚辞·刘向〈九叹·惜贤〉》:“孰契契而委栋兮,日晻晻而下颓。”洪兴祖补注:“晻音奄,日无光也。”而“奄奄”是“气息微弱貌”,并无“暗沉沉的”和“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的义项,与“晻晻”的意义似不搭界。再查《汉语大词典》,亦有“菴菴”条,“菴”音yǎn,“菴菴”注作“昏暗貌”,意思与“晻晻”相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赤壁赋》中的一处编定为“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直接注为“享用”,《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处编定为“菴菴黄昏后”,“菴菴”直接注为“昏暗的样子”,较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