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博傻”,从股市中走出

作者:郑晓云 宗守云




  说到“博傻”,不熟悉的人或许会想到前些年的一个流行说法:“傻得像博士,穷得像教授。”实际上,“博傻”和博士无关。
  “博傻”本来是一个股市术语,这个术语来源于凯恩斯的“博傻理论”:
  (1)股票的本质是虚拟经济,股市中的一个永恒定律是凯恩斯的“博傻理论”:人们在牛市中之所以奋不顾身愿意花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有一个更大的笨蛋,会花更高的价格把它买走。“博傻理论”所揭示的就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是赢家。假如没有下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更大笨蛋来做“下家”,那么你自己就成了最大的笨蛋。从有股票市场开始,这种“博傻理论”屡试不爽。1720年,牛顿参与了英国股票投机狂潮,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之一。他因此感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但人性的疯狂实在难以估测。”(《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31日)
  “博傻”的原则就是在购买股票时,看谁比谁傻,谁比谁没有理性,再不值的垃圾股也有人买,而且是价格越涨越买,只要不接最后一棒就不是“傻”,而是精明地利用了千载难逢的赚钱良机。
  “博傻”是一种盲目的投机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股市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博傻”一词正是适应了这样的情形,它从股市中走出,延伸到了其他领域。
  首先,“博傻”延伸到了其他经济领域。在其他经济领域为赢利而投资,如果也是盲目投机,同样也是“博傻”。例如:
  (2)在中国家电业,张近东素以性格豪爽、直言不讳著称,其话语往往带有鲜明的个人性格特征。他在评价家电连锁开店盲目追求速度时说:“家电零售业经过了一个‘博傻’时期,大家不顾一切看谁比谁更傻,有一段时间你不得不跟。”(《京华时报》2007年1月22日)
  其次,“博傻”还延伸到了非经济领域。在非经济领域,“博傻”行为已经不再是为赢利而投资,但仍然是为了名利盲目投机。那些希望通过招考、选秀等手段一举成名得利的人,其实也是在“博傻”。例如:
  (3)“金饭碗”也罢,“皮饭碗”也罢,在关乎个人前程的事情面前,可以肯定地说,相当一部分人在报考公务员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并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是“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如果不是这样的思想作祟,就不可能出现1:4200竞争国家广电总局人事教育司干部人事管理职位的“博傻”局面。(人民网)
  (4)其实,一个教育体制健全的社会,是不会也不应该出现所谓的“考研热”的。国家需要高端人才,同样离不开基础知识扎实又掌握熟练技艺的职业大军。如果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及早引导青年学子自觉分流,寻找适合自己的未来社会角色,又何至于出现纷纷博傻考研的怪现象呢?(《国际金融报》2007年1月25日)
  “博傻”从股市中走出,进而延伸到其他领域,这并不是孤立的语言现象。像“套牢、飘红”等股市术语,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全民常用词汇,这和近些年来经济证券行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由于这一行业的勃兴,一些其他领域的词语被借用到这一领域,这一领域也把自己特有的词语输出到其他领域。不同领域词语的相互借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也反映了语言发展变化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