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刘 玉




  什么是有效教学?从广义上讲,凡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备受关注。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界定,而且在课程的实施上也有新的要求,新课程最后是否能够成功落实,有效教学的作用极其重要。于是,广大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系统地设计教学过程,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一时间,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师生互动中生成,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得以实现,很好地实践着新课改的精神。但是我们也发现,表面上“热热闹闹”,甚至“轰轰烈烈”,实际却无法实现或者说无法理想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变有效教学的“落空”为“落实”,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浅见。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与有效教学
  
  学生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自觉与主动参与的渐进式过程。因此,构建主义知识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曾经听过两位教师上同题课《雨霖铃》,当时这两位教师设计了同样的问题:“《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主人公要离别心爱的人时的凄凉与痛苦?”教师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学会分析景是如何为情服务的。设计无疑扣住了教学要点。然而,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其效果也相去甚远。
  A师:主人公一想到要离别心上人到遥远的他乡,而且不知何时是归期,顿觉路之茫茫。在这里,浩渺迷茫的烟波和暮霭表现了离人黯淡的离愁,空阔的天空是背景,写出了离人的孤独,“沉沉”不仅仅是暮霭,更是心里的愁苦。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对!
  B师:主人公一想到要离别心上人到遥远的他乡,而且不知何时是归期,顿觉路之茫茫,前景一片暗淡。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其内心的愁苦?
  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回答:运用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方法。
  师:都借了哪些景?
  生:“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师:“楚天阔”是吗?
  学生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但不管肯定还是否定,学生都无法体会“楚天阔”是如何表达凄凉的心境的。
  教师继续分析启发:大家还记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两句诗吗?意思是在一片开阔的平野上,星星仿佛垂落在大地,月亮也仿佛随着波涛汹涌的大江滚动着。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生:空旷、寂寞、孤独、凄凉的意境。
  师:为什么?
  生:夜幕降临,诗人除看到几颗星星之外,剩下的就是月光在涌动,不禁悲从中来,偌大的空间,能够陪伴他的只有星星和月光,而且大江流在古代就有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意境,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一事无成,所以诗人倍感孤独、寂寞、凄凉和悲哀。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还有一句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谁能说说它所表现的意境?
  生:原野空阔寂寥,苍天垂落,树木仿佛比天高,这是一个被挤扁了的天地,诗人感到压抑和郁闷。但无人理解,无人关心,只有一轮月亮靠近他,陪伴他。所以这句诗的意境仍然是空旷、寂寞、孤独、凄凉的。
  师:分析得很好。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楚天阔”的意境。
  生:以空阔的天空为背景,既表达了主人公离别后的空虚和孤寂,也表达了这种空虚、孤寂像千里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是如此的厚重,无法排遣。这句诗的意境仍然是空旷、寂寞、孤独、凄凉。
  在第一名教师的案例中,我们看不到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分析虽然正确,但所表现出来的过程,只是把答案塞给学生,阻断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结果是使“学会分析”这个预期的教学目标落空。第二名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了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过程是知识的再创造、再理解、再加工。教师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从而让学生掌握什么是情景交融,景又是如何为情服务的。这样的教学就使有效教学得到落实。
  
  二、尊重多元解读与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多次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独特感受,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体验课程观在阅读中的体现。体验是个性的,因此注重体验,尊重多元,对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要想避免有效教学落空,让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多元解读不容忽视。
  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鼓励学生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进行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因为文本存在着空白,这就给读者“填空”留下了可能性。结果,由于文化和理论背景、阅读和生活的积累、前理解的状态、个人品格等方面的差异,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部分同学认为这句诗表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观:“一场游戏一场梦,何不游戏人生?”“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借酒浇愁愁更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句诗表现的是积极的人生观:“借酒浇愁,但苏轼没有,他是把酒祭江月,希望万古愁随江而去,随月而化,在诗人的感慨与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人生如梦,告诫我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实现伟大的理想。”多元解读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闪烁着个性的光芒。学生创造性的潜能得到释放,有效教学得到落实。
  但是,多元解读不等于乱读、乱解,必须要有一定的价值观和一定解读范围的引导,否则仍会导致有效教学的落空。
  
  三、教师素养、教育智慧与有效教学
  
  不管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还是尊重多元解读,在课堂上要把有效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还得靠教师。因此教师的素养和教学智慧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师生的互动不能层层深入,这只能使新的语文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变成一种标签,是谈不上有效教学的。
  如《泰坦尼克号》一课的问题设计:“《泰坦尼克号》给我们演绎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都为他们因爱情而表现出来的勇气——男主人公为爱情而勇敢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心爱的她,女主人公为报答他的爱而勇敢地活下去——而感到深深的震撼,你们说对不对?”这样的设计教学步骤单一,教学过程没有波澜,学生没有激情,教学效果平平。但是若这样设计问题:“如果这两位主人公还活在世上,那他们会有什么遭遇,会有什么结局?”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如果教师缺乏必须的素养和教育智慧,有效教学仍是要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