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周处自新真伪考辨

作者:张庆民




  周处自新是世人熟知的历史故事,较早见于《世说新语·自新》: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自有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唐代房玄龄等修撰《晋书》,把上述事件写入《周处传》: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处少孤,未弱冠,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返,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立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由于正史收录《世说新语》有关周处自新一事,遂使得这一故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中学语文课本都有选录。
  但是,深究起来,周处自新一事还是有疑问的。劳格《读书杂识》五《晋书校勘记》已指出:
  予以《(周)处传》及《陆机传》核之,知系小说妄传,非实事也。案处没于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推其生年,当在吴大帝之赤乌元年。陆机没于惠帝太安二年,年四十三。推其生年,当在吴景帝之永安五年。赤乌与永安相距二十余载,则处弱冠之年,陆机尚未生也。此云入吴寻二陆,未免近诬。又考《陆机传》: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是吴未亡之前,机未尝还吴也。或以为处寻二陆,当在吴亡之后,亦非也。考吴亡之岁,处年亦四十三,筮仕已久。据本传:处仕吴为东观左丞、无难督。故王浑之登建邺宫,处有对浑之言。如使吴亡之后,处方励志好学,则为东观左丞、无难督者,果何人乎?以此推之,知《世说》所云尽属谬妄。
  此辨析已廓清迷雾,现出讹传本相。
  的确,《世说新语》不是信史,而是小说家言。《晋书》的修撰者并未对《世说新语》所载之事加以甄别,就把它当做可信的资料载入史册。更有甚者,一些怪诞传闻也被写入正史,对这一点,唐代刘知几早已提出批评,《史通·采撰》称:
  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物怪。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采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悦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以“雅信”的标准衡量“晋世杂书”,当然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刘知几的上述论断,是有其合理性的。
  有人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周处自新一事为什么要附会到陆机、陆云身上,而不是其他人?
  周处自新一事之所以与陆机、陆云联系起来,似非偶然,其间的原因,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陆机、陆云在当时是名流,名声大。首先,他们出身名门。据《三国志·陆逊传》载,陆氏乃“江东大族”,陆逊位至吴丞相,陆逊子陆抗位至大司马、荆州牧;史臣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
  陆机、陆云乃陆抗之第四子、第五子。其次,陆机、陆云都很有才学。文献记载,陆机“博学善属文”,“天才绮练,文藻之美,独冠于时”;陆云“儒雅有俊才,容貌瑰玮,口敏能谈,博闻强记。善著述,六岁便能赋诗,时人以为项托、扬乌之俦也”。他们兄弟二人“既江南之秀,亦著名诸夏”。鲁迅曾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名流的一言褒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被品评者一生之成毁有直接作用。陆机、陆云既为名流,那么将周处自新之事附会于他们,也就很自然了。应该说,正是当时重品藻的世风,使得人们将周处自新一事与二陆联系起来。第二,陆机、陆云德行高,为世所重。文献记载,陆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陆云“性清正,有才理”,被人们视为“当今之颜渊”。
  综上所述,由于陆机、陆云在当时是名流,既为“江南之秀”,也“著名诸夏”,尤其是他们“伏膺儒术”,“非礼不动”,所以人们才将周处自新一事附会在他们身上。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说明:魏晋南北朝稗官野史,虽说仅为当时之传闻,却往往有其发生的现实诱因,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是可以理清这些传闻异辞发生的现实诱因的。
  
  〔1〕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排印本。
  〔3〕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书店1988年影印本。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
  〔5〕《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