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已行”
作者:张春雷
“行”有“嫁,出嫁”之义。《汉语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有收录,前人也多有论述。“行”的这种用法典籍习见,例如:
(1)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左传·桓公九年》,杨伯峻注:“《诗·邶风·泉水》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墉风·蝃蝀》、《卫风·竹竿》亦皆云:‘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行,皆指出嫁。此行字义亦同。”)
(2)元帝崩,太子立,是为成帝,正君为皇太后,竟为天下母,夫正君之相当为天下母,而前所许二家及赵王为无天下父之相,故未行而二夫死,赵王薨。(《论衡·骨相篇》)
(3)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4)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5)汴人李氏,夫死,服将除,方谋再行,浩厚致媒币,室之。(宋无名氏《鬼董·周浩》)
“行”和“嫁”还可以同义连用,表示“出嫁”义,典籍习见,如:
(6)钟离春者,齐无盐邑之女,齐宣王之正后也。其为人也,极丑无双,臼头深目,长壮大节,卬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年四十,行嫁不售,自谒宣王,举手拊膝曰:‘殆哉!殆哉!’(刘向《列女传》)
(7)如是展转。为恶不已。其寿稍减。当至十岁。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佛说长阿含经》第六卷)
(8)时有族姓子。弃家捐妻舍诸眷属。行作沙门。其妇端正姝妙。见夫舍家。便复行嫁。族姓子闻之。心即生念。(《经律异相》第二十卷)
(9)我年二十。始欲行嫁。失一金钗堕深草中。求之不得。(《三论玄义检幽集》)
(10)是过积祸之人,自致无门户后世,天甚复伤之。故使复有遗腹子,未知男女。儿生未大,母去行嫁。(《太平经合校》一百十四卷)
我们再从“行”本身的词义引申系统来考察,看它是否可以引申出“嫁,出嫁”义。“行”本义为“道路”,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明确指出“行”之古文字形“像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由本义“道路”可以引申出“路程”,如《老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道路”还可以引申出“行走”义,如《墨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如果是车、船的行走,就是“行驶”,如《庄子·天运》:“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如果是日月星辰的行走,就是“运行”,如《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如果是风、气的行走,就是“流动、流通”,如《易·小畜》:“风行天上。”
从家到外的行走,就是“出行”,如《左传》:“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如果专指女子成年后从家里出行,就是“出嫁”,扬雄《方言》:“自家而出谓之嫁。”从“行”的词义引申系统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行”是可以引申出“嫁,出嫁”义的。《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中的“行”即是“嫁,出嫁”义,“已行”就是“已经出嫁”。
联系上下文可知,长安君是女子,太后疼爱她,因为她的远嫁而伤心,但是女儿已经嫁出去了,虽然思念她,也不愿意让她回来,因为古代诸侯之女出嫁别国,只有遭到休弃或所嫁之国灭亡时,才能回娘家,因此太后才会在她出嫁后祈祷她不要回来。如果仅仅理解成“走,离开”则表示短时间的行为,而从下句的“祭祀必祝之”可以知道,这是赵太后的长期行为,所以此处“已行”的“行”当是“嫁,出嫁”义。高中语文教材和未作注的文选均应作注,以避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