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2007年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

作者:莫 易




  例: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北京卷)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说明: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另外,浙江卷、广东卷、辽宁卷对此也均有涉及。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等方面。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变化。如广东卷的小说《郭生》主要表现郭生为人谦虚和骄傲的态度,重庆卷通过《李东阳传》表现明代社会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因而考查时要求筛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有关信息;北京卷的选文《淮南子·泰族训》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主要阐述有关礼义教化的思想,江西卷的《催科》主要说明“催科”的危害,考查时只需筛选这一方面的信息;辽宁卷的《冉氏烹狗记》是一个叙议结合的语段,命题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
  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能读懂全文,理解题中用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重要信息;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越明,答案才越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的意思,再与题干对照,逐一检查,然后做出选择;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有一道关于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统率全篇的核心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判断或推理。它要求考生能就文本判断出某一个论点有哪些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某种趋势会导致的诸多结果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概括。
  在这类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也会有变化。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设题方式稳定。安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的考点落在对原文的理解上,湖南卷考查“对文章的阐述”,上海卷要求选出“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卷“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涉及文章写法的分析,浙江卷的考点更是直接指向“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湖南卷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考查对文中指示代词“此”指代意义的分析。上海卷涉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考查文言文。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认真筛选,准确地分析和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地大一些,直接考查也较少。
  天津卷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福建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阐述孟子与弟子充虞的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上海卷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
  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因此,全面理解文本,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