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考查内容例说

作者:陆精康




  2007年全国高考18套试卷中的诗歌鉴赏试题,选用了24首诗歌,设计了37道题目。全面审视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可以看出,试题命制完全遵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在检测考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的“初步”二字上设题。本文按考查内容分类胪列试题,每类选择一则典型题例,简要说明拟题情况,并下载题目答案,分析解答思路。因为试题蕴涵的考点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容的,所以这种分类并不十分严密,主要是为了明确考查内容的重点所在。
  
  1.意象选择
  
  典型题例: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广东卷)
  题目拟制:林景熙《溪亭》:“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试题要求选出诗中“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浙江卷诗词曲比较鉴赏中涉及的“燕子”意象,也属此类内容。
  答案下载: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解题思路:区别时间意象和非时间意象;按照时间顺序摘出这些意象(应为名词),意象应全面,不考虑这些意
  象在时间上可能的重叠。
  
  2.意象分析
  
  典型题例: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辽宁卷)
  题目拟制:王维《秋夜独坐》(节选):“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周弼《夜深》:“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试题要求分析两首诗“夜景”中的不同意象。全国卷Ⅱ考查王维五律《新晴野望》尾联“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写的图景,也属此类内容。
  答案下载: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景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解题思路:依据诗人描绘的意象分析两诗景象的不同之处;结合文本指出两诗运用这些意象的手法;总体上说明夜在季节上的不同。(思维过程与答案表述有时相逆,下同。)
  
  3.词语运用
  
  典型题例: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Ⅰ)
  题目拟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下片:“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试题要求分析相关词语表现的作者心情。天津卷考查“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的作用,也属此类内容。
  答案下载: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解题思路:理解词语在句中的准确含义;分析词语所在句子表达的具体情感;结合文本内容归纳这种情感的特点。
  
  4.诗眼评析
  
  典型题例: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全国卷Ⅱ)
  题目拟制:第三联指王维《新晴野望》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题目要求分析诗眼,描述意境。类似试题如广东卷的评析林景熙《溪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的诗眼“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等。
  答案下载: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呈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解题思路:析出诗眼(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并说明它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
  
  5.辞格识别
  
  典型题例: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重庆卷)
  题目拟制:“后二句”指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试题要求识别这两句诗采用的修辞手法。山东卷考查徐兰《出关》“马后桃花马前雪”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亦属此类。
  答案下载: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题思路:明确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说明这种修辞手法在诗句中的具体运用;有时须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效果。
  
  6.句意理解
  
  典型题例:“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福建卷)
  题目拟制:谢枋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题目要求分析第三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江苏卷考查“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蕴涵的思想感情,也属此类内容。
  答案下载: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解题思路:结合文本说明该句描写的具体景象;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怀;说明情和景之间联系的方式。
  
  7.手法探究
  
  典型题例: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湖北卷)
  题目拟制:吴融《华清宫》:“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李约《过华清宫》:“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试题要求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这类试题在18套试卷中出现频率很高。安徽卷考查陈维崧《醉落魄·咏鹰》写鹰的表现手法,也属此类。
  答案下载: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题思路:辨析两诗表现手法的相同之处;分析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此题需要分析横、纵两种对比方式);描述运用这种手法表现的意境。
  
  8.情景关系
  
  典型题例: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全国卷Ⅰ)
  题目拟制: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上片(下片见前):“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试题要求赏析上下片蕴涵的情和景。情和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景关系在命题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命题司空见惯。福建卷考查谢枋得《武夷山中》(见前)全诗写景体现的诗人思想感情,也属此类内容。
  答案下载: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解题思路:说明描写的具体景象;分析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确描写的景象和诗人情感的关系。
  
  9.意境鉴赏
  
  典型题例: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上海卷)
  题目拟制:苏轼《阮郎归·初夏》下片:“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试题要求鉴赏苏词下片的意境。赏析王安石《示长安君》颔联“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意境(湖南卷),也是此类题目。
  答案下载: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题思路: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点明关键语句营造意境的特点;分析画面中渗透的人物的内在情愫。
  
  10.内容分析
  
  典型题例: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四川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