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带着语文走向文学

作者:孙晓光




  笔者根据对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学生语文成绩的调查,发现有的学生第三学段(实际是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成绩很高甚至接近满分,而第四学段的语文成绩却不及格。课程改革后,尽管六、七两个年级的教材编写体例非常接近,有一定的顺承关系,但是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仍存在着脱节现象。这里既有学制设置的问题,也有考试制度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教与学在具体操作上的差异问题。
  1.小升初的跳跃和激变造成了学生心理的短期变异,进而使成绩下滑,这在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短短的一个暑假之后便要完成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换,这对少年儿童来说绝非易事。九年义务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没有实行学制九年的一贯性,没有把小学的课程向初中拓展,也没有把初中的课程向小学延伸,人为地在小学、初中之间划了一道鸿沟。尽管九年制学校在不断兴起,但是这条鸿沟似乎很难填平,至少目前是这样。
  2.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小学与初中的语文考试无论是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也大多不同。尽管这是由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特点决定的,但在小学和初中之间,考试的跳跃幅度已经远远超过学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启蒙教育,其评价是调查性的;中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基础教育,其评价是诊断性的。小升初犹如一条界线,将学生知识的自然成长分成了两部分。
  3.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在具体操作上有很大差异。从选文上看:小学语文课文大多以故事为主,杂以一些以传授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为目的的浅显文章,概念化的成分较多;初中则较多地选取古今中外的精致美文和科学小品,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从教学内容上看:小学以认字、解词、造句为核心,朗读感知为迁移;初中则以辨字、措词、析句为基础,阅读认知、理性分析为核心,理解、书写为迁移。从教学目的上看:小学注重识记常见汉字,强调基础能力的培养;初中则要求初步掌握并使用民族语言,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在读写层次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教学手段上看:小学注重有意注意,较多地依靠记忆和辨别;初中则偏重无意注意,较多地依赖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的感受、分析。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可以解释为语言文字,而中学语文则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从语言文字到语言文学,一步跨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却偏偏如此,因而造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断裂脱节。
  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带着语文走向文学。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下四种意识:
  1.延伸意识。所谓延伸意识是指初中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有意识地向小学教材延伸,加强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连接与沟通,以达到过渡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有衔接意识,这样在具体教学中才不会犯急躁冒进的错误,才会自觉地寻找衔接点。第三学段和第四学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课程目标尽管存在较大的能级差,但还是有很大顺承性。其衔接点首先在阅读感悟上,并由此逐步向表达方式、文学样式、人物刻画、情理分析、层次解剖、修辞手段、语言借鉴等理性分析方面转移。比如,第三学段的选文简短浅显,而第四学段相对艰深,在学习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一些较为简短浅显的同体文章或语段作为过渡,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进而让学生了解学习要素,知晓常规的学习目标,主动探究迁移方向。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文字走向文学。
  2.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如果不能向学生传达语文的美,语文教学就变成了简单粗糙的字词教学,那必然是贫乏的、苍白的。让学生认识文学的美、发现文学的美,甚至创造文学的美,这大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湖南省曾搞过一次语文教学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有开展文学鉴赏素质培养的良好基础、条件,更有实施鉴赏美育的巨大需求。中学生有着健康向上的鉴赏情趣,更有浓厚的对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文学的偏爱,同时也存在着文学名著阅读鉴赏的较大差距乃至空白。”〔1〕教师具备文学审美意识,才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使语文充分展现无尽的魅力。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了“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目标,带着语文走向文学的美学意义也就在此。
  3.人文意识。语文教育是人的语言、文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总和,它将伴随每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路程,影响着人的终身发展,文学对人有巨大的改造作用。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突出语言文字,强灌硬塞,违背了语文教学美的原则。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思维的丰富、语文能力的提高,将文学融入语文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将语文由课堂引向电影、电视、网络和文学作品,不断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真正地进行语文实践。“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2〕而且这类资源又是十分丰富的。带着语文走向文学,就是要领着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成熟。
  4.创新意识。语文学科性质的独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有创新精神,因此要把语文学习和文学欣赏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生的识记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发现和创新。语文知识是基础,必须重视指导学生识记语文知识,但又不能仅仅停留于语文知识;文学能指导人生,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范文,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语感和语文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带着语文走向文学就是要在语文和文学之间建立起思维和创新的直行道,促使学生喜爱语文、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乃至直接进行文学写作。
  
  〔1〕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