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

作者:谢友明




  教材是教与学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有着撼人心魂的魅力,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冷遇它、淡化它。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篇目的闪光点,充分展示它们的人文价值和文化魅力,让它们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经典课文,可以从“然”字上突破。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来看,这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方法,下面对这一过程和方法作一简介。
  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他们思考“君”在文题中的作用。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这表示对刘和珍的尊重,查字典可以知道,君是对人的尊称;有的说,鲁迅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古代一般称男子为君,如“自君之出兮,不复理残机”“感君区区怀”等。
  那么鲁迅为什么这么尊重刘和珍呢?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能表现鲁迅敬重刘和珍的地方。不一会儿,很多同学都说因为刘和珍是一个“和蔼”“微笑”的人,这样的字眼儿文中先后出现了五次。但是段政府杀害她难道是因为她的和蔼可亲吗?鲁迅是因为她的和蔼可亲而写记念文章的吗?于是,我又启发学生往深处思考。
  这时有学生说,还因为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毅然”一词,表现了刘和珍要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思想品质。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评价他分析人物能抓住关键词语,对课文的理解很透彻。
  在我的引导和激励下,又有学生起来回答说,文中第三部分里有“黯然”两字,也能表现刘和珍的思想品质:在“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却能虑及学校前途,关心学校命运,关心国家前途,说明她有正义感、责任感。这位同学刚说完,另一位同学立即站起来说,第五部分的“欣然”二字,也能表现刘和珍思想境界之高:明知请愿是危险的,可能会流血牺牲,她却“欣然”前往,可见她是一位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分析到这里,我又进一步向深层引导:鲁迅对这样的爱国青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她们是“真的猛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对她奉献出了自己的“悲哀和尊敬”。这样一位优秀爱国青年竟然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对执政府表示愤慨,鲁迅在文中又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呢?学生由于受前面分析的影响,很快就找出两个“居然”:
  (1)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2)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居然”是出乎意料、超出常人想象的意思。两个“居然”写出了段政府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表现了鲁迅对段政府和流言家的深恶痛绝。可见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赞颂刘和珍,同时也有对中外反动势力恶劣行径的揭露。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我又抛出一个小包袱:鲁迅在文中歌颂了刘和珍的英勇和伟大,揭露了反动派的可耻罪行,大家再想一想,文中除写了这两类人,还写了其他人吗?
  对这一问题,学生比较茫然。于是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和第六部分。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说,还有“无恶意的闲人”,也就是“庸人”。紧接着我又问:作者为什么写这类“无恶意的闲人”呢?这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些人不觉悟,有的说这些人对刘和珍的死比较冷淡,还有的说鲁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让他们用“()然”来概括。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用“漠然”概括比较好,“漠然”即漠不关心,这正好说明了这些庸人对刘和珍事件的态度,这时许多同学都颔首表示赞同。
  最后,我又问:鲁迅写此文,除了奉献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和批评“闲人”的冷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意图?
  学生陷入了沉思,之后不自觉地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学生回答说:分析这篇文章时,还有一个带“然”的关键词没有找出来,即课文倒数第二段中的“奋然”。他情不自禁有感情地朗读起来:“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然后又接着说,这句话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让苟活者得到希望,让真的猛士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