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为何“蕉癌”会引起恐慌

作者:应 利




  今年3月13日,广州的《信息时报》发表《广州香蕉染“蕉癌”濒临灭绝》一文。文章刊登之后,人们颇为恐慌,以为吃了香蕉会得癌症,一时间,香蕉严重滞销。“蕉癌”一词引发了一场香蕉“滑铁卢”:
  3月18日《江南都市报》报道,因不少人误解吃了香蕉易患癌症,使得南昌市场香蕉大量滞销,香蕉商贩声称香蕉每天至少少卖2/3,甚至亏本都难卖。
  4月3日《重庆商报》称,重庆市果品批发行和半月前相比,香蕉价格、销量均同比下降,市民一时“谈蕉色变”。
  “蕉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呢?专家解释说,所谓“蕉癌”就是香蕉枯萎病,也称巴拿马病、镰刀菌枯萎病,是一种植物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患病的香蕉植株在结果前就已经死亡,这种病原真菌根本不会扩展到香蕉的果皮,更不会到达果肉,对人体无害。即使结果,其果实也很小,根本不能成为商品果。对香蕉来说,目前这种病属于不治之症,堪比人类的癌症,故称之为“蕉癌”。
  “蕉癌”为何会引起市民的恐慌呢?
  从语法角度看,“蕉癌”中“癌”的语义指向不明,“蕉癌”是一个歧义词语:“癌”可以指向显性的“蕉”,“蕉癌”表示“香蕉的癌症”;“癌”也可以指向隐性的“人”,“蕉癌”表示“人的癌症”,在这个意思中,“蕉”成了致癌因素。
  从思维定式的角度来说,人们平时接触到的胃癌、肺癌、肝癌、血癌等癌症,都是指人患病,植物患癌症,人们很少听说。当听到或看到“蕉癌”一词时,思维惯性使人们认为这是一种人患的病而不是香蕉患的病,其中的“蕉”是一种致癌物质。加上平时媒体经常谈论“哪些食物吃了会致癌”“癌症是吃出来的”之类的话题,所以一听到或看到“蕉癌”,人们多半会认定“蕉”这种吃的东西是致癌物质。
  “蕉癌”引起的恐慌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究其原因是造词者没有注意到语义指向的模糊性和人们思维定式会引起误解。我们建议媒体创造新词时应该考虑它的语义是否明确,以免引起误解,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