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2007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试题综述

作者:俞发亮




  语言表达应用(主观)试题,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成单独的一个大题(3小题约12分,位于全卷倒数第2大题),以其内容新颖、形式多样,被人们称为命题者的“试验田”,每年都“稳中有变”。
  近十年来,人们对语言表达应用试题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变化着,从2004年一些省市自行命题以来,这种变化尤其显著。如湖南省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一大题名存实亡,变成承接散文阅读的文章赏析,而不是考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海卷结构较特殊,除2004年在现代文阅读中穿插一道句式仿写外,一般不出现语言表达应用试题。
  2007年高考语言表达应用试题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看看这部分试题的考点分布及赋分情况,见表(见下页)。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今年语段压缩、句式选用、表达连贯、表达得体、看图写话、口语交际等知识点的采用频率较高。
  2.考纲中的扩展语句、选用句式、表达简明等知识点,各省市在试题中均未涉及。
  3.2005年、2006年被看好的串联词(天气预报、文艺节目报幕)、广告语、提取关键词、下定义、欢迎辞等,今年各省市自觉不自觉地回避了。
  4.注重在造句(句式仿用、句式变换、看图写话)中考查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1.(全国卷Ⅰ)请以“梦想与现实”为内容,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句子之间构成对偶。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例2.(全国卷Ⅱ)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图案,寓含“渊源共生,和谐共融”之意,请以“祥云与奥运”为内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例3.(江西卷)以“走进考场”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表意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其中一种必须是排比,不少于50个字。
  例4.(江苏卷)一位学者指出,“○”是一个早已普遍使用的汉字,它形简而意赅,直观而独特,但许多重要的汉语辞书却没有收录。请用一个生动形象的句子表达让“○”字尽快收录到汉语辞书中这样的意思。要求:(1)切合原意;(2)运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
  5.口语交际试题,或反驳,或劝阻,或提问,生活气息浓厚,与其他考点(简明、得体、选用句式等)有机结合,成为2007年的一个亮点。
  例1.(四川卷)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1)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2)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儿社会公德。”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例2.(山东卷)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30字。
  (1)对同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年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3.(安徽卷)某电视台邀请几位专家就一些产业部门的垄断问题进行讨论。请根据专家的回答推断并概括主持人的提问语(不超过15个字)。
  主持人:
  专家A:光引导消费者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武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反垄断的目的。因此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制定。
  专家B:前一段时间,我在美国住了一年,对他们的反垄断法有了更多了解,反垄断法对维护美国市场经济秩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欧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借鉴他们的经验。
  例4.(浙江卷)针对下面反方的说法,写一个反问句,把正方的话补充完整。
  反方:如果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诗人李白感受到的月亮之美,难道和你是一样的吗?
  正方:如果美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请问:________
  6.语言表达应用试题,重在应用,命题需要借助一个特定的语境,且这个语境的创设应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实际。
  例1.(辽宁卷)(图略)是2000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世界平均增长率的统计表。请用简明的文字概括其异同点。(不超过40字)并对此表所反映的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加以简要评述。(不超过20字)
  图表以其简洁、明了的优势,顺应了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快节奏,在报刊、网络及工作生产报告等中被广泛采用。辽宁卷这道题,既贴近现实社会,又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考生无需经济专业知识便能看懂统计表的内容。两个问题指向明确,提示考生从比较入手。这样,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语言文字把统计表的内容和自己的评论表达出来的能力。
  例2.(浙江卷)下面是一份虚拟的稿件处理单,请你在终审意见栏写上不予发表的理由。(不超过80字)
  
  稿件处理单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听过;另外,出版界、文化界的风气、潜规则学生不可能很了解。因此,该题要求学生当一回执行主编,写出终审意见,实在是强人所难。显然,这道题主要不是考查语言表达应用能力,而是检测学生对出版界、文化界“行风”的熟悉程度。——稿件处理单这个语境创设不当。
  2007年十多套语文高考试卷的语言表达应用试题,一方面继承了强调内容的人文性、注重题目的生活情境化、突出语用能力的综合考查的特点,另一方面,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少有耀眼的亮点,只是在原来的题型上稍加变化,甚至个别试题与往年同类试题相比,还有倒退之嫌。
  是否可以这样说:语言表达试题经过近十年的实践,目前正处于徘徊、探索阶段。其原因是:汉语语用学研究相对滞后和不普及,使语言表达应用试题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中学语言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方式等尚存争议,给评价带来认识上的差异;各省命题人员的组成往往是临时性的,致使语言表达试题难出精品,因为经典试题可遇不可求,无法“急就”。
  语言表达试题的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贴近生活,强调语境、语用,突出语言与思维的紧密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它与写作试题形成互补之势,“作文”是开放性的写作;而“语言表达应用”则是规范的、有所限制的表达,是在试题设置的特定情境中的表达。
  在实际生活、学习中运用语言是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而且它的科学训练与评价符合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它的空间无比广阔,例如:语言的转换(根据交际目的、对象、场合等的不同),图表与文字的转换,口语交际(不同场合、目的、对象),各种句式的灵活使用与变换,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词语的选用,病句(含不规范使用汉语)的辨别与修改,语段压缩和语句扩展,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各类应用文……尤其是综合性语用题将成为热门。
  这类试题,应当从生活(报纸、杂志、电视、书籍及标语、日常交际)中来,应该是鲜活的,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它是语言与思维的契合,以必要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为基础,但不出现名词术语,重在运用,能真正考查学生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时能够对中小学语言教学起到良好的、积极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中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处处留心语文,在广阔的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作为必考内容之一的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包括识记与表达应用,总要求是: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更加明确了语言表达应用试题在高考中的地位;这个大纲还将以往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扩充为“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2004年开展新课程实验的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的高考试题中并未体现这一点)。先后在三批实验省(市、区)开设的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课,使高中汉语言教学有了独立的课程、教材,这在中学语文教育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预见,语言文字应用系列选修课将与高考语言表达应用试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