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对《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的几点质疑

作者:张怡春




  读了《语文建设》2007年第2期“创新瞬间”栏目的《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我们有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大纲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第六单元第21课是自读课文,包括两个短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和《奕秋》。照《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一文的教法,短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将用掉一个多课时,因为它是一步步引导学生来探讨的,没有三十来分钟解决不了问题。而学习《孟子》重点当在了解孟子的思想,学习其语言特色和文言知识,这样下来,短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不是需要一个多课时吗?短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尚且需要这么多课时,厚厚的第五册教材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做实在是本末倒置,不得要领。
  第二,“齐人穷得讨饭,怎么还有一妻一妾”是个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花那么大的工夫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首先,课文只是个寓言故事,没必要也不允许坐实。这里孟子是用人的故事来说明道理,如果他用动物的故事来说明道理,你也说它不合生活逻辑、缺乏真实性吗?寓言就是寓言,就应该把它当寓言来读。其次,齐人有妻妾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习俗,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没有讨论的必要。当时的情况不是现在的情况,不能以今律古。当时没有一夫一妻制,普通老百姓有妻有妾合情合理合法,并非一定要达官贵人才允许有妻有妾。这就好比现在流行西服,而这西服人人都可以穿,尽管有的是几千元一套,有的只是二三十元一套。从原文看,孟子是要用这个有妻妾的普通齐国人不择手段不顾廉耻以求富贵利达的事,批评那些为了富贵利达而不顾廉耻的人,并不是说当时只有富贵利达的人才允许有妻有妾。比如苏秦在富贵利达之前就有妻妾,《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这段文字其实给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当时追求富贵利达是一种社会风气(即“周人之俗”),谁不能富贵利达就会受人(包括亲人)嘲讽。《战国策》《史记》里还有别的平民有妻有妾的记载,这里不再赘述。确实,学习这篇课文时有学生爱问齐人为什么会有妻有妾这个问题,但只要教师明白以上两点,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学生也就不会过多纠缠了。
  第三,既然追求富贵利达是“周人之俗”,那么孟子为什么要反对这个齐人呢?其实,孟子受孔子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的影响很深,一贯强调仁义,主张“居仁由义”(《离娄上》),主张求利须循道,反对所谓“利”,更反对不择手段去追求富贵利达,他认为:“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滕文公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他还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他又说:“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离娄下》)而这个齐人居然以乞讨的手段来求取富贵利达,并且不知羞耻地向妻妾炫耀,这当然是孟子所最不齿的。吴小如先生的分析也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他那段话是在“读这篇文章,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这个语境中说的,分析的只能是文章写法上的特色,绝不是要讨论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当然,吴先生的表述有疏漏,改成“有人会问,这个‘齐人’穷得讨饭,为什么还要写他有‘一妻一妾’呢”可能会好些。
  最后说点儿题外话。《齐人有一妻一妾》节选自《孟子·离娄下》,编者在选编这个故事时删去了原文结尾那句揭示寓意的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为了防止误读,为了避免将伪话题“齐人为何有一妻一妾”列入创新话题之列,建议教材不要删节,保留这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