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推开门的手

作者:张夏放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有两首,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多次选入初高中语文课本,但对最后一句“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解释,各家稍有不同。有一种解释是:两座山好像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
  也许更简洁、更传神的解释就是去掉“好像”:两座山推开大门,把青翠的山色送进来。这种解释不强调修辞手法,而是直接把山当做人,这样诗意才更浓。
  这里涉及诗歌欣赏中的想象力问题,即读者(学生)在读诗时,如何融入到诗人描绘的情景中去。有一个办法,就是按诗中所写,合情合理地想象出一个情景,但不能信马由缰地随意想象,要从诗句中寻找所需的“中介”。比如欣赏“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从“排闼”,由日常生活经验可以想象有一双“推开门的手”(中介),然后由此展开想象:这双推开门的手并不是常人的手,而是“两座山的手”。这种景象多么诱人,有一种神奇色彩;同时,两座山又平常如一位亲朋好友或邻居,满怀热情地推开门,送来一片青翠山色。其实,按日常生活来讲,很可能是住在屋里的人推开大门,看见两座山一片青翠,但这样如实来写,就诗意全无,所以巧妙地用“两山排闼”,这才是诗的写法。
  联系全诗来讲,诗人描绘的是湖阴先生居所周围的景色,表现了人与自然景色的默契(“护、送”等词,表达出一种亲和力),同时赞叹之情(对景色,也是对湖阴先生)溢于言表。最富有诗意的一句就是“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也是绝句这种古诗体令人着迷之处,它常在第四句发力,突现奇思妙想,让人回味无穷。
  无独有偶,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最后一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欣赏时也可想象有一双拿着剪刀的手,正是这双手以春风为刀(以柔写刚,也很巧妙),裁剪出柳树的细叶,裁剪出柳树的风姿;既而可由“碧玉”“绿丝绦”想象这是一位美丽女子的巧手,她又是大自然(春天)的化身。由此可以体会到诗人面对春天到来、万物生机勃发的欣喜之情,他的看似疑惑(“不知细叶谁裁出”),表达的正是赞叹。
  可以说,以上两首古诗描述的是人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却日益严重。上世纪80年代末,曾读过一首诗,诗人及诗题都忘了,整首诗却难以忘怀:
  鸟儿
  在高高的木堆上
  盘旋
  电
  锯
  在
  响
  这首诗充分显示了诗歌分行的魅力:整体形状看起来像一棵树;树的底下却是“电锯在响”。我们不禁要问:“拿电锯的是谁?”正是对大自然乱砍滥伐的人,使鸟儿失去了栖居地,只能在伐木厂的木堆上悲哀地盘旋。
  从上述三首诗中,通过想象,我们可以看见三双手:一双如山厚重的热情之手,一双自然造化的美丽巧手,一双砍伐树木的破坏之手。放在一起读,或许能让人对所谓现代文明有几分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