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鹏之大”从何而来

作者:俞玮奇 程少轩




  最近看到众多媒体转载的一则高考新闻: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一名考生发现:《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汇编》中,语文试卷一处分值为1分的填空题答案与教科书原文有出入。
  记者在这套《汇编》中看到,这道填空题节选自《庄子·逍遥游》,该《汇编》中给出的第4个空的答案是“鹏之大”。可是,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原文是“鹏之背”,参考答案与教科书有出入。这名考生说:“判卷老师的依据是这套答案,但是答案却出现了差错,那么答对的考生岂不是要丢1分?”
  当日下午,自治区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一位负责人根据记者提供的信息,立即与高考评卷组的质检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这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称:“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庄子·逍遥游》有两个不同的版本,‘鹏之背’和‘鹏之大’都是对的。我们已经将这一问题写进了主观题评分细则当中,考生填写其中任何一个答案都能够得1分。”(http://www.northnews.cn/news/2007/200706/2007-06-12/89320.html)
  笔者查阅了2007年高考语文卷,全国卷Ⅱ第13题“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的第1小题为:“北冥有鱼,___①___。___②___,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___③___。___④___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⑤___。(《庄子·逍遥游》)”笔者查阅了《参考答案汇编》,④的参考答案确实是“鹏之大”。
  可是实际情况真如那位工作人员所说“《逍遥游》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存在“鹏之大”吗?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庄子》的版本源流。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见到的《庄子》的各种版本,只有一个源头,那就是魏晋之际郭象的修订本。郭象根据汉代整理出的五十余篇的本子,删订成三十三篇。这三十三篇,经过千年的传写,流传至今,《逍遥游》是其中一篇。
  唐代以前的本子,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各种《庄子》的本子,都是由以下几种源于当年郭象修订本的本子派生出来的:
  一、赵谏议本。这是个南宋的刻本。
  二、《续古逸丛书》本。这也是一个宋本。这个本子由两个本子拼成。《逍遥游》在前半部分,即卷一至卷六的南宋本中。
  三、龚士卨本,也就是元和纂图互注本。这个宋末元初的本子是世德堂本的祖本,而世德堂本又是《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两个丛书本的底本。
  四、《古逸丛书》本。这个重刊南宋的本子是现在最重要的注本郭庆藩《庄子集释》的底本。
  五、除了以上几种本子,《庄子》还有以下几类并不普及的版本:一类是存于《道藏》的本子,最早的是《道藏》卷344~351的明代刊本。还有就是明代的闵刻本、邹刻本、吉荡崇德书院本。最后还有清代王闿运刻本。
  以上五类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庄子》的全部源头。明白了这个,我们只要查对这些“祖宗”以及他们生出的“子孙”,就可以明白《逍遥游》中到底有没有“鹏之大”了。
  根据核查我们发现,在上举五类本子里,这句话都是“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以我们目前的条件,肯定不能穷尽《庄子》所有的本子。但是,首先我们已经核对了这几个最早的本子,都是“鹏之背”。在文义很明确、文句很通顺的情况下,出现异文的可能性不大。
  其次,我们可以根据几种主要注本的校勘记,明确各种版本的异文情况。下面三种本子,是《庄子》版本校勘中最为细致的本子,穷尽了《庄子》的主要版本:
  一、王叔岷《庄子校诠》,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二、世德堂本《庄子》。《四部丛刊初编》影印了这个本子。
  三、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我们查对了这三个注本的校勘记,没有发现关于“鹏之大”异文的记录。
  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又查对了二十多种通行的《庄子》版本,如:
  (1)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2)钱穆《庄子纂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5年。
  (3)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1982年。
  (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在靠得住的《庄子》的版本中,根本就不存在“鹏之大”的文本。
  还有最后一种可能性,就是工作人员所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敦煌遗书的佚文,或者古钞卷子的异文。于是我们又查阅了岗寺龙含《敦煌本郭象注庄子南华真经校勘记》(福井汉文学会,1961年)以及狩野直喜《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校勘记》(东方文化学院,1932年)。结果,前者没有“鹏之大”,后者连《逍遥游》都没有。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以上高考题的答案,肯定不是“鹏之大”,而是“鹏之背”!
  那么为什么这则报道会出现“鹏之大”为另一种版本的说法呢?
  我们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一是报道失实。可能工作人员也发现了《汇编》上答案的错误,但记者报道失实。但迄今为止,未见有相关部门出来反驳的报道。这一猜测似乎站不住脚。
  二是工作人员失误。受前面“鲲之大”的影响,《汇编》误将答案写成了“鹏之大”。而当被他人指出错误时,工作人员又找了“两个版本”的理由。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由于相关人员的不负责任,无疑给不少答错的考生分数,这对回答正确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损害了高考的严肃性。既然答案有错,就应该及时更正,而不应该随便找个理由。
  三是可能当前存在某书,确实是“鹏之大”。但这一书我们尚未找到,即便有,也是该书的讹误,因为最早的版本和通行的版本都是“鹏之背”,甚至当地的教材也是“鹏之背”。因此,如果工作人员随随便便根据某一本书就定下答案,而不考虑众多事实,这无疑是极为轻率的。
  今年高考评卷过程中,工作人员产生的失误频发,安徽甚至出现了高考分数漏统的情况。因此我们建议,工作人员一定要万分仔细,多方论证,以免给考生带来不利的后果。产生错误后,一定要及时更正,而不要随便寻找借口,毕竟高考牵涉到每一位考生的前途和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