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被动意义说略

作者:张万禾




  一
  
  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被动句”这一概念,但什么是“被动句”?有些现代汉语教材用“被”字句来代表被动句,当然,所有的“被”字句都是被动句,但是被动句还包括“给”字句、“叫”字句、“让”字句,它们可以有被动用法也可以有主动用法,那么什么时候是被动用法,什么时候是主动用法?不能像对待“被”字句,看到有个“被”就认为是被动句那样,而要根据“被动意义”的标准去衡量。
  以前关于被动意义的看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不幸的遭遇”,比如这样的句子:“房子被烧了。”“头被打破了。”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去做。
  第二种是“意外事件”,也就是偶然发生的、事先没能预见肯定能发生的事件。“意外”与好不好没有关系,所以表达意外意思的被动句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比如:“今天我居然被老师表扬了一番。”“没想到还没出屋子就让人给抓住了。”
  还有一种上述两种意义都不能解释的情况:被动句没有表意外的意思而且表达受益,比如:“杨立伟被授予航天英雄称号。”“张老师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如果用“不幸的遭遇”或“意外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作为“被动意义”的内涵来概括所有的被动句,有些句子就会解释不通。这个问题如果只放在“被”字句的范围内看只是一个纯理论的问题,因为不管怎么解释都不影响“被”字句就是被动句,但在“给”字句、“叫”字句和“让”字句上就会出现与学生的理解、表达有关的实际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给”字句、“叫”字句和“让”字句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需要借助意义条件来分辨。第二,“给”字句、“叫”字句和“让”字句口语色彩比较重,各个地方使用情况不一样。其中又以“给”字句的情况最为特别,《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指出了这一点:
  对不起,铅笔给你弄丢了。(=把你的铅笔弄丢了)
  你看,铅笔给你弄丢了吧?(=被你把铅笔弄丢了)
  第二句为什么是被动句,根据什么说这个句子表达了被动意义?这些问题不像“被”字句那样一望而知。
  
  二
  
  那么被动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好直接回答。我们知道,与被动相对的是主动,主动意义的否定形式就是被动。我们通常不自觉地把某个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理解为单一因素,比如把“主动”看成一个单一的东西,但事实上不是这样,“主动”这个概念由多个因素构成,其中每个因素都是构成“主动”这个概念的必要条件。“不幸的遭遇”反映出其中一个因素:对人有益还是无益。一般来说,有益的事情人们会主动去做,无益的事情不会主动去做,比如“吃亏”“上当”“丢了一本书”之类,都不是人们主动去做的。“意外”表示事先没有意识到,只有事先意识到才会主动去做,比如“说话”是主动的,因为我们事先意识到自己有话要说,但“说梦话”就不是主动的,这是因为在梦里我们不可能事先意识到自己有话要说。我们意识到某件事情,觉得对自己有益、有必要,于是就决定去做。最后,“主动”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就是有能力去做。从对“主动”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失去主动性,构成被动意义,因此,被动意义不是单一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主动意义一般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相应地,被动意义也有多种多样的情况。有些教科书把被动句说成由动作的承受者作主语的句子,这是远远不够的,被动句所表达的内涵比这个说法丰富得多。被动意义的确认要从是不是有益、是不是事先能意识到、是不是具有能力三个方面去判断,只要这三个里面有一个是否定的,那么就构成被动意义。比如说,“钱给没收了”表达损失,是被动句;“钱给返还了”表达受益,是主动句。如果谓语具有表偶然的意思,也就是事先不能预料,那么不论表受益还是表受损都是被动句,比如“这么多美事都让我赶上了”“怎么什么邪事都让我碰上了”。“张老师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也是被动句,因为它跟能力有关:奖章一定是上级授予的,自己不能授予自己奖章。
  
  三
  
  被动意义不仅是用来确定被动句的,同时也是表达的内容,运用好了,可以含蓄地表达某些意思,具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被动句表达不满意、不赞成的态度。我们前面说了,被动句有表达受损的意思,受损自然会引起不满的态度,由此而引申出表达不满的用法。比如说小张拿走了书这件事情,我们可以说“小张拿走了书”,但是如果说成“书被小张拿走了”,就有不满意的意思。我们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否则就会把话说错,收到不好的效果。
  除了“书被小张拿走了”这样有主语的被动句,还有一种没有主语的被动句,如“被他这一句话说得大家兴致全无”。这样的句子用得比较少,有时候还会引起是否合乎语法的疑问,其实这样的句子跟“书被小张拿走了”一样,都是被动句,都可以用来表达不满的感情色彩。比如说,如果本来希望自己得第一,结果被别人得了,这时会说“被她得了第一”。再比如:“罗盘那双小眼睛却在利用雪光东瞄瞄西瞄瞄,终于被他发现这墙上有个墙墩突出于围墙之上,他觉得有救了。”(彭荆风《绿月亮》)这段话中的“罗盘”是个罪犯,他发现有个墙墩突出于围墙之上,可以由此越狱,对这件事作者持否定的、不满意的态度,所以用被动句的形式来表达:“终于被他发现这墙上有个墙墩突出于围墙之上”。这样的句子还有“又被财主逼死了几个人”“被他识破了其中的奥秘”等。这类没有主语的被动句在结构上与常规的被动句差别很大,这类句子中“被”不是一般所说的介词,而是一个很虚的标记。
  事先没有意识到、没有能力都是被动意义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某个被动句表示不满,只有在排除其他意义的情况下才能确定某个被动句表达不满的意思。如果句子里有表达意外的词,那么被动句就不一定表达不满,有时甚至可以表达高兴。比如“我居然被她注意上了”,这个句子表达事先没有意识到但很高兴、喜出望外。“今天我被她注意上了”则意味着这是一件坏事情。同样的,“今天我居然被老师表扬了一番”表达的是高兴的意思,“今天我被老师表扬了一番”表达的是不高兴的意思,但这与常规相悖,所以听起来有些怪。被动意义的三个类型在具体句子的确定上存在一种选言判断的关系,如果表达意外,那就不表达不满;如果不表达意外,那表达的可能就是不满。除了表达意外、不满,被动意义的第三种是客观上没有能力实施某个行为,这一般出现在“授予”“表彰”“任命”“通缉”等词语中,“李老师被上级任命为校长”就没有不满的意思。因为被动意义包括这三种情况,所以使用的时候要仔细体会、仔细分辨,这样才不会用错。
  四
  对“被”字句来说,如果不合乎被动意义,造出的句子就显得有些怪。对“给”字句、“叫”字句、“让”字句来说,是不是合乎被动意义则决定造出的句子是不是被动句。比如,“我的出国名额也给取消了”表达不如意的事情,是被动句;“我的处分也给取消了”对“我”来说是好事情,这个句子就不是被动句,其中的“给取消了”可以理解为“给我取消了”,“给”可以表主动也可以表被动,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子理解为主动句而不会在语感上觉得古怪。如果用“被”字,说“我的处分也被取消了”,这个句子就让人觉得不好理解:给你取消了处分怎么你还不高兴?“给”字的用法最为灵活,判断能不能把“给”字句换成“被”字句,要仔细辨别“给”字是不是表达被动意义。“给”表“被”和“把”的意思在北京话中用得多,其他方言用得少,对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凭借自身语感来判断一个“给”字句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可能会出现困难,那么可以根据被动意义的三个成分来判断。
  对被动句,尤其是“给”“叫”“让”被动句,还有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个是不能只从单句范围内来观察被动意义,还有一个是被动意义与说话人的立场有关系。从单句的内部结构来分析句子,这是通常的做法,但是对“给”字句、“叫”字句、“让”字句,仅仅这样做还不够,有的情况下单句一模一样,但根据上下文所表达的意思,句子就由主动变为被动或者由被动变为主动。比如说,“我给他比下去了,心里很难过”和“我给他比下去了,心里很高兴”,前者是被动句,后者是主动句。在后一个句子中“给”当做“把”讲。这两个复句表面上的差别只是一个是“难过”、一个是“高兴”,但这个差别会反过来影响对前一个分句的理解,把别人比下去了心里只会高兴不会难过,难过的是被别人比下去了,所以前一个句子中的“给”作“被”理解,是被动句;后一个句子中的“给”作“把”理解,是主动句。“给”字句、“叫”字句、“让”字句还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做宾语,如果做“省得”“以免”“恐怕”“怕”等表达负面意义的动词的宾语时,结构是表被动的,如果做“想”“故意”“好”等的宾语,结构就是表主动的。比如“怕让人知道”中的“让人知道”是表被动的,“让”作“被”理解;“好让人知道”中的“让人知道”是表主动的,“让”作“使”理解。被动句还涉及说话人的立场问题。比如“便宜都让别人占了”表达不满的态度,这是因为一般来说自己也希望能受益,没有受益就会不满,所以这是被动句。“便宜都让我占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表达被动意义,那就是表达歉疚态度的时候,如果是因为受益而高兴,说这样的话意思就反了。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被动意义虽然只包括三种类型,但是在具体结构、具体场景下的表达还是比较复杂的,对此要仔细分析。中学语文教学现在倾向于淡化语法知识教学,这与以前的语法教学内容跟实际运用的联系比较远有一定关系。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一些跟实际表达结合比较紧密的规律渐渐揭示了出来,句式的意义及表达规律就是与语言应用联系比较紧密的部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直接作用,对被动意义、被动句的解释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母语的语言教学往往被忽视,这与人们认为母语可以从交际中习得有关系,其实大多数人所处交际范围内的语言使用状况并不很复杂,不能将之与整个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等同起来,所以一些比较复杂的语言现象还是有必要纳入教学内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