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一堂失败的语文课的启示

作者:徐立君




  一、背景介绍
  
  今年年初,我上了《竹影》一课,引起很大争议。评课专家尖锐地指出:这堂课,连文章主旨都把握错了。我开始很委屈,觉得自己是依据教材教参去教的,而且,查阅的很多资料也和我的看法一致。但在专家的启发下,我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发现自己真的错了,不只是主旨搞错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教学观念错了。
  
  二、案例回放
  
  (一)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
  2.品读、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品读、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品读、积累生动形象的描写语言,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
  (四)教学过程
  一看,引出童趣:看漫画,简介作者。
  今天,我们有幸学习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竹影》。
  二读,感知童趣: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
  三议,解读童趣: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你觉得文中哪些描述最生动地表现了童真、童趣?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适当做一些圈点批注。
  提示:1.他们做了哪些游戏?2.他们发现了什么现象?3.他们向爸爸问了哪些问题?
  四寻,欣赏童趣: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游戏中。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美、最富有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小组讨论)
  提示:这些语句可能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可能使用了准确生动的词语,引起了你的深思;也可能是文中描绘的情境引起了你的共鸣……都可以找出来谈一谈。
  明确示例:“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暗淡、忧郁、清冷的调子。这样形容正符合暖色到寒色的光的变化,即由阳光到月光。“光景”本应是视觉感知的,“长音阶”“短音阶”是听觉感知的,这里用了通感的手法,也就是把诉诸视觉的东西写成听觉感知,意境很美。
  五说,体验童趣: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那么在你童年的游戏中,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艺术体验呢?说一说,与大家共享。
  
  三、教学反思
  
  回想这篇课文的备课过程,我深切地感受到:做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功夫应在教学之外。
  1.要有“裸”视教材的能力
  “裸”视教材是我在进修学习时老师经常提及的,意思是在看参考资料之前一定要认真读课文,认识文章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其实只是做了传声筒,对于课文的认识原来是唯教参、教材是听,现在还多了一个网络资料,从来没想过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比如这篇文章的教授,我其实下了很大工夫。但是因为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没有认认真真地读课文,钻研课文本身,只是依据教参以及网络上的资料便确定了教学目标,教材上的课前提示以及课后习题更使我对自己确定的教学目标深信不疑。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这些内容,我认识到教材上的提示、练习以及教参,都不过是给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至于怎么用,还要看授课教师的安排,如果教师把它们奉为圣旨,照本宣科,结果只能像这节课一样,连文章主旨都搞错!“裸”视教材,学会在不看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先看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再根据授课需要选取不同资料进行讲授,才是真正的“教”语文!
  2.要弄清文本的教学价值
  解读一篇文章,可能有很多角度。但在不同版本、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同一篇文章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不同的。比如人教版把《竹影》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篇,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可以知道,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阅读感受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那么这篇文章所要承担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画家丰子恺对中国画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对中国画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就不会确定为体会童真、童趣。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单元的形式组合的,文章在教材中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在特定的单元中承担特定的任务。教师必须弄清一篇文章在单元中的教学价值。
  3.要成为一个杂家
  这是我教这篇课文最大的感触。在备课授课过程中,我一直感到力不从心。丰子恺精通文学、美术、音乐,他文章涉及的知识面之宽是我始料不及的,尽管在备课过程中努力弥补,但现趸现卖毕竟底气不足!由此,我深感自己知识储备的贫乏!比如“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一句,我是请教了音乐老师之后,才弄明白它的大概意思的。至于文中一些与绘画有关的知识,我的头脑中几乎是空白。《芥子园画谱》、吴昌硕,我是头一次听到!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杂家,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地讲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