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主体间性视界下的作文教学

作者:陈伟秀 欧阳毅




  一、主体间性的含义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已是当代语文教师的通识,很多老师为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想提升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但收效甚微。笔者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视界中进行主体性教育,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诚如熊川武先生所言:“脱离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往往因失去合理发挥的尺度,极易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1〕
  那么什么是主体间性呢?一般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它与主体性不同。主体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主体间性则在交往活动中彰显。主体性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以外的全部对象看成客体,哪怕是有主体性的另外的主体。它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和占有,因而造成了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分离与对立。而主体间性以交互主体为中心,强调各主体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这样,主体间性丰富和发展了主体性,把仅仅涉及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主体性扩展为包含主体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性视界中,即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所以要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把作文教学置于主体间性视界中才可行。那么,主体间性视界中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怎样的呢?
  
  二、主体间性视界下的作文教学
  
  1.师生互为主体,作文教学过程是“指导—自主写作”的过程
  传统的作文教学形成了固定的“主体—中介—客体”的单主体的活动模式,教师命题学生做,教师指导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评讲学生听,整个过程是“授—受”的过程。其中教师是传授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的客体。一切立足于教师的教,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雅斯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而这种单主体教学模式是与灵肉毫不相干的训练。作文教学长期遵循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天天做着和自己心灵毫不相干的事情,久而久之,学生害怕作文,不愿意写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主体间性视界下的作文教学要建构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双主体教学活动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他们谁也不能控制谁,他们把以写作文本为主的教学内容作为共同的客体。不过,由于教师主体是相对成熟的一方,而且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因此教师主体主导着学生主体。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是“指导—自主写作”的过程,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和总目标引导学生自主作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作文能力,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其内容大致为“教师命题—学生选题,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教师示范—学生自改,教师讲评—学生总结”。
  2.命题:让学生怦然心动
  从写作的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来看,命题作文是不尽合理的,但从训练角度看则是必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还是一种常见的作文训练方式。题命得好不好,决定着作文质量的高低。命题不当,学生就会觉得无话可说,结果学生要么不愿写,要么就胡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和他们的情感心灵毫不相干。命题得当,学生一见就怦然心动,急欲一吐为快,学生写起来就会文如泉涌,妙笔生花,而且写出来的是真性灵的东西。
  因此,命题者要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梦想、他们的追求,捕捉他们的兴趣点,追寻他们的动情点,使我们的命题与他们的生活接轨。
  能走近学生,把题命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让命题更适合学生,我们还可以按程度命题,或因人命题;也可以给定一个大致的范围,让学生自主拟题;或者我们提供一个,学生讨论产生几个命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题。这样,就能照顾到全体,让大家都有话要说。
  3.指导:让学生我口说我心
  以往的作文指导,老师要么讲得太多,从审题到立意到谋篇布局,无所不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要么讲得太少,只言片语,隔靴搔痒。讲得太多,作文成了按老师的规范“描红”“填充”,抑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得太少,学生不知从何下笔,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精要、适度、适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我口说我心”。形成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共同思考、多向互动的格局。在讨论中,大家可以说准备写什么,也可以说准备怎么写,说者可以畅所欲言,听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在学生都感到困惑的时候,老师要予以精要的点拨;在学生走岔路的时候,老师要予以必要的提醒;在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老师要予以真诚的表扬。这样,师生之间诸多的思想观点互相交流、碰撞、融合,学生的思维就活了,思路就清楚了。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动笔行文,学生就不会为没东西写而咬笔头了。
  4.批改:让学生自品文章得失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清人唐彪也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可是,在我们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之后,就算大功告成了,修改是老师的事情。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把作文评改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自改能力上,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引导学生自改,可以先示范,再让学生自改。老师用幻灯投影出一篇文章,或者复印出一篇文章,和全班学生一起修改。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确针对该次作文训练的要求应该怎样修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改,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增删调改。
  另外,我们还通过小组改、对改等形式,让学生互改。学生对改同龄人的文章比较感兴趣,而且由于年龄、知识层次接近,他们比较容易看出对方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缺点又是什么。学生对同龄人给出的意见比较在乎,他们一般也会认真对待并加以修改完善。
  
  〔1〕熊川武《论后现代主义观照的教育主体现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