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体验老王的情感世界

作者:艾会波




  经典作品赋予我们多角度解读的广阔空间。潜入文本深处,换一个视角,我们就会对文本产生新的理解。从老王去审视杨绛的《老王》,便是深入文本、细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
  以往人们解读《老王》的时候,总是趋向于两种途径。首先,老王这一人物是作者着力描述的对象,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老王展开的,所以,人们解读《老王》的第一条途径便是揣摩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比如用心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老王的为人处世、老王的性格特点。另一方面,“我”是《老王》中的叙述人,因此,第二种解读途径便是理解“我”对老王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这一点自然又与理解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关于全文的主旨,人们也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全文旨在表达作为幸运者的“我”对身为不幸者的老王的深深的愧怍,同时,也表明作者深刻的自我解剖、自我批判。以上两种解读途径当然是入情入理的。可是,对《老王》这样的经典文章的理解并不能到此为止,作品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寻找新的阐释角度。
  刚才我们谈到,上面两种解读途径都是从文中主要人物出发的。当我们试图寻求新的阐释角度时,仍然要沿着老王这一主要人物往前行进,只是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比起以往的解读来要更深入一些,阐释作品时我们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尽管还是从老王入手,可是这时我们不再去揣摩老王的生存状态、为人处世这些内容了,我们要沿着另外的方向往前探索,引导学生揣摩老王对“我”所持的情感态度。
  那么,老王对“我”持什么态度呢?要准确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诉诸文章本身。相信这篇文章最让人震惊的就是最后老王送“我”香油和鸡蛋的那一幕了。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老王,执意要送给“我”这些对他而言十分昂贵的东西,并且我们注意到他还不向“我”要钱。这件事情有些不寻常,病后的老王为什么会这么做呢?这件事有什么特殊意味呢?其中暗示着什么呢?事实上,老王和“我”非亲非故,他有两个侄儿,而我只是他的一个乘客,但是那些昂贵的东西没有送给他们而是送给了“我”。这样看来,老王对待“我”不是要胜过对待他的亲人吗?这种不寻常的举动除了显示出老王对“我”的谢意、尊敬、关心和牵挂之外还能说明其他什么呢?至此,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老王对“我”的深厚的情感,那是一个不幸者对一直在帮助他的“幸运者”所能表达的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
  至此,我们自然会萌生下面的问题:一生潦倒的老王何以对“我”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呢?
  试问有多少人拥有老王那样的命运呢?老王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病痛(瞎了一只眼睛),而且常感到失群落伍,因为他没能加入蹬三轮车的组织。这样看来,老王确乎是一个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了。借以谋生的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乘客们又因他眼瞎而不敢冒险乘坐他的车。老王苦难的命运看来是在所难免的了。但是,天无绝人之路,老王毕竟又是一个幸运的不幸者,老王遇到了“我”。“我”不仅不嫌恶老王,而且让他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稀少而可贵的温暖,甚至可以说让他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我们可以看到,“我”不仅常坐老王的车,而且常和老王闲聊,在闲聊中知道了老王艰难的生活。只要读过契诃夫的《苦恼》,我们就会知道生活在下层的车夫想找到一个乐意和他闲聊的人是多么困难了。出现在《苦恼》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马车夫,年迈的他还活着,可是他的儿子死去已经快一周了。他是多么苦恼啊!他想向他的乘客倾诉,可是那些老爷们才没有心思听他啰唆呢!有的甚至辱骂他。苦恼的车夫最后只能向他的马倾诉自己的悲伤了。比较起来,老王是很幸运的。“我”不仅和他闲聊,关心他的生活和身体,而且“我”的女儿还给他吃鱼肝油。在老王的心目中,难道不会把“我”当做他的亲人吗?
  这时,老王对“我”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了。如果再进一步想,我们可以发现,老王对“我”的复杂的态度实际上取决于“我”对老王的态度,或者从本质上说,取决于老王和“我”相互之间的态度——平等、同情、怜悯和关怀。从老王这一方面说,一个生活中的不幸者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幸运者”的温暖,然后报以自己的关爱与感激。老王的情感世界因此更加丰富了,老王的形象也更加丰富了,“我”对老王也更加“愧怍”了。
  不难发现,文章的整体色调是感伤的,可是在文本静静流淌的潜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一股清澈的暖流,这股暖流正是由于老王和“我”彼此理解、相互关怀而缓缓流出的,它也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一抹令人欣慰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