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说“视学”

作者:吉文斌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一句话:“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现行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把“视学京畿”解释成“任京城地区的学政”,对“视学”一词的注释显然有误,故在此辨之。
  首先,“学政”是清朝才产生的官职名称,明代并没有这种官衔。《清史稿·职官志三》中有“学政”一职的记录,它是“提督学政”的简称,又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学台”“督学”“大宗师”,掌管生员考课、黜陟等,为清政府派往各省的教育行政长官。在这里,课本编著者混淆了明清两代的官制概念,主观臆断地把文中的“视学”释为“任……学政”。
  再考察“视学”一词的语源,可发现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礼记》里面有两条记载。其一,《礼记·文王世子》曰:“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孔颖达疏:“天子视学者,谓仲春合舞,季春合乐,仲秋合声,于此之时,天子亲往视学也。”这是周代的一种仪礼,即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西周的视学制度就已十分严密了,一年之中周天子必视学四次。每次视学前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祭祖卜吉凶。开始视学时,击鼓以集合大众,天子由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陪同,先设奠以祭祀先圣先师,然后盛宴群老。由主人献酢致酒,作乐歌诗,舞文舞武,向耆老祝福献寿,以示“尊年敬德”。同时即席举行“乞言”“合席”之礼,向耆老乞求治国治教的建议。后代帝王也大都沿用这种制度。其二,《礼记·学记》曰:“未卜禘,不视学。”孔颖达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视学也。”这是“视学”的第二种含义,指天子亲往或派专职官员考查学子经业的公事行为,而不是一种隆重的礼俗仪式。
  如果结合课文语境,很容易得知“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中的“视学”指的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二种含义,即“专职官员考查学子经业”。据明史记载,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在南北两京及各行省设置提调学校官,派他们每年巡视地方,考查师生勤惰优劣,并相应制定了提调学校官的工作条例——《敕谕》。教育学者们经常把这一历史事件看做我国古代实质性的“视学”制度开始走上正规化轨道的标志。此外,《敕谕》还明确规定:两京的提调学校官由御史充任。《左忠毅公逸事》的主人公左光斗正好出任过左佥都御史的职位,因此,他在位时很可能有过“视学京畿”的经历。
  最后,按上面得出的结论把上下文联系起来验读一遍。文章先说左光斗到京城地区考查学子经业,一天在行进途中,路过一间古寺,发现史可法是奇才。下文言“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之事。前后呼应,文意贯通。
  可见,对“视学”一词要从语言、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考辨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