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读博士后”:老百姓的一个仿拟表达
作者:张春泉
博士后是“做”还是“读”?应该说,“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乍一听,“读博士后”似乎会误导人们对“博士后”身份的认知,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看,“做博士后”就一定优于“读博士后”这一表达吗?我看未必。
首先,“读”具有语义匹配的多样性。“读博士后”有人认为不宜说,那么“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等可不可以说呢?事实上,“读大学”“读研究生”等也是可以说的。但是我们知道,“读大学”“读研究生”这些结构体在语义配置上不像“读书”那样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就是说,动词“读”后面的成分并不一定是“读”的对象,它可以是“读”的处所,比如“读大学”,也可以是“读”的施事,如“读研究生”。看来,“读”后面成分的语义角色(语法意义)是复杂的,因此“读”与它后面成分的语义配置情况也是多样的。
先不妨以“读研究生”和“读大学”为例。“读大学”可以说,但是“读大学生”却不可以说,而“读研究生”可以说,为什么呢?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大学”的语义角色是“处所”,而“研究生”的语义角色是“身份”,或者可以说,相对于“大学生”而言,“研究生”可以凸显“身份”,研究生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总体数量较少,受教育程度更高。而“读大学”可以凸显的是就学的“处所”,并且,“读大学”中的“大”可以和“读中学”“读小学”中的“中”与“小”形成一组区别词,以示区别作用,这组区别词起区别作用的“语义区别特征”包含“处所”和“教育层次”。另一方面,如果按照“读大学”的语义配置仿拟,即以处所作为仿拟的参照系,则“读研究生”应该是“读研究生院”“读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研究所”“读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教学或科研机构”等,不一而足。显然,这种情形下“读”的后缀成分太复杂,也就是说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处所不是单一的,它比培养大学生的处所相对复杂。
因此,要表达“正在接受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这个意思就不宜在“读”之后接表示处所的词语,而适宜于直接使用表示身份的词语(比如“研究生”)。“博士后”正是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一种“身份”。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继续博士后阶段的研习(一般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一个必要条件即是“新近”获得博士学位),这样,在“读大学”和“读研究生”“读博士”中,关系更密切并且同样可以凸显身份的“读研究生”或“读博士”就成了“读博士后”的仿拟对象。
进一步来看,“读大学”和“读研究生”的共同语素是“读”。我们知道,“读”是一个动词,与之更为经常搭配的语素是“书”,即构成“读书”这个词。“读”的宾语如果是含有“身份”这一义素的词语,则“读”与它后面的成分所构成的整个词语往往含有“读书人”这个义素,这就是说“读书”是“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读博士后”的共同义素,它们可以形成一个语义场,不妨称这个语义场为“读书治学义场”。这样看来,“读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读博士后”就可以通过“读书治学”这个共同义素连起来。如果说“读书”是“读”与其他名词搭配的一种典型的规范的形式,那么严格地说,“读研究生”也是不太符合语词组合常规的一种表达,因而可以类比地认为“读博士后”也只是汉语语词表达上的一种超常规组合,是由“读研究生”“读博士”等仿拟而成的。
仿拟是“创造”新词语的重要手段之一。仿照旧词语而造新词语可以有效地“拈连”新旧词语,使新旧词语在语形、语义上有一定的关联,从而有助于人们认知新词语以及新词语所代表的新事物。仿拟可以是语素的仿拟,但更多的情形似乎是词语语义配置上的仿拟。“读博士后”与“读博士”“读研究生”在语义配置上是相似的,且含有共同的义素。在“读博士”和“读研究生”中,“读”后面的成分均表示身份,如前所述,“博士后”也有“身份”这一义素,可以表示“身份”这一语义角色。人们使用仿拟往往是由典型的表达而形成特定非典型的表达的过程,也是由少数使用者而逐步扩散至多数普通老百姓的过程。相对于“读小学”“读中学”“读大学”而言,“读研究生”“读博士”这些表达是非典型的,且使用主体相对较少,使用频率也必然相对较低。相对于“读研究生”“读博士”等而言,“读博士后”也是非典型的,使用主体也相对较少,这恰好是“仿拟”的意义所在:在语词使用上,以旧带新,推陈出新,便于普通民众认知。
总之,“读”在语义上并非单一的,在表示“读书治学”这一典型意义时并不仅仅是指学历教育。“读”这一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它还可以跟其他很多语素匹配,比如还可以说“读一年级”“读夜校”“读张教授的研究生”“读图时代”。以上分析表明,“读博士后”这一日常用语有其理据,它符合人们的语感,符合语用逻辑,并不违背语言使用的规范,也不会造成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