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鸟瞰俯视 建立个体文本理解图式

作者:商利民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次就找准关键词句、理清逻辑关系,而需要多次反复阅读,不断地主动尝试与体验,在浏览多次、注意细节后,方能完全理解文本的深意,这是建立个体文本理解图式的过程,更是自主培养统摄全文、感悟主旨的能力的过程。
  另外,整体感知文本还要调动读者自身的经验。文本主旨的获得不仅源于文本结构的梳理,也应源于个体情感的共鸣与悟得。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如能从文本出发,寻找与之相似的情感表达,对比发现二者情感表达之异同,再回归到文本中,那么文本的主旨情感就可了然于胸了。这一过程可以表述为:联系原情感表达—比较新旧情感表达之异同—回归探求文本。如张洁《拣麦穗》,从标题可以联想到自己童年拣麦穗时的欢喜、爱惜粮食之感,但是作者追忆童年往事是否还有其他情感呢?如果细心筛选出“梦想”“备嫁妆”等词语,就可以领悟到那个年代的女人们无法实现“梦想”的那种忧伤与惆怅。
  因此,通过个体文本理解图式来整体感知文本,不仅是在结构上对文本进行梳理,而且也是在情感上与文本进行对话。学生的阅读应该是个性化的阅读,不仅要以个体独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更要以个体独有的情感经验为基础。
  
  三、文本分类阅读
  
  在整体感知文本时,个体文本理解图式不仅因读者不同而不同,而且也因阅读对象——文本体裁不同而不同。因为文本体裁不同,运用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就不同,个体文本理解图式的具体样式也就不同。这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分类阅读。
  如散文与诗歌这类文本,侧重于抒情,篇幅短小,用凝练的语言表达厚重的情感,关键词句容易选取,但是文本主旨难于把握,适合用“关键词—联想法”的图式结构。在关键词句的多重表达转换处、场景细描处等寻找联想的联结点。如钱钟书的《窗》,关键词当然是“窗”,但是文章主旨是什么呢?如果能抓住这几句:“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就可以联想感悟到,作者表达了一种不同于我们平日感受的情感:窗比门更好,门是基本的需求,窗却是需求之外的奢求,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自由与享受。
  再如科技实用文这类文本,侧重于述说议论,用客观朴实的语言介绍说明某种思想观点或技术等,关键词句容易选取,但是文本观点不易理解判断,适合用“观点—转换、归纳法”的图式结构。对表达观点的关键词句,转换专业语言,用自己的语言来判断、归纳文意。如刘易斯·托马斯《这个世界的音乐》,关键词句就是“音乐”,但是作者要表达什么呢?如果能抓住这几句:“我们之所以没有灭顶于废话之中,只是因为我们还有音乐”(这句暗示了作者把“音乐”与“废话”区别开来),“企图赋予这种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那显然是有风险的,整个生物声学领域都存在这类问题”(这句话表明了作者不同意赋予特别的声音以某种具体的意义),“唱歌像说话一样,乃是人类生物性活动的主导方面”(作者认为唱歌虽不同于说话那样有意义的发声,但也是人类的发声方式),就可以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大自然的音乐、唱歌等是许多生物的本能,不一定要赋予某种具体的意义。这类文本运用说理和举例的方式来解释作者的观点,读者把握住关键词句后,还要留意词句的说理及典型例子,揣摩、转化、归纳作者的观点。
  再如小说与戏剧这类文本,侧重于综合运用人物、事件等多种因素组成复杂的场景情节,人物性格更显丰富多元,因此关键词句不易抽取,情节与人物性格也不易把握,这类文本适合用“人物关系图”或者“事件发展关系图”的方式来分析。如曹禺的《雷雨》,如果能从两对焦点人物(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对话来理解文本,就很容易领会故事中的两对矛盾(三十年生死恩怨的感情矛盾、罢工与反罢工的阶段矛盾),作者的写作目的(体现资产阶级隐匿的情感虚伪与阶级的凶残本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在中学语文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文本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教育发展的必需。要有效地整体感知文本,就要在阅读实践中变单一思维方式为综合思维方式,通过文本的“散点”建立个体文本理解图式;通过把握有效的知识与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阅读策略,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与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个性化阅读能力,以有效提高语文运用与鉴赏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