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又想起叶老的“学步”诗
作者:刘占泉
叶老诗云:“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学步”这个比喻,多么富有启发意义,而学生“自力之锻炼”,被叶老看做语文教学最该重视的一条要义。这个意思,用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的话来表述,即语文教学要“知行合一”。
邱文华老师本着“主体性课堂教学”的要义,另辟蹊径,呈现给我们一个饶有趣味的教学案例。先预习《孔雀东南飞》,并在小组内通过互助把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解决掉。然后师生联席,组成评议小组,筛选出五个难题,交给全班同学研讨。这堂研讨课,由一名学生主持,大家踊跃参与,教师和主持人之外的个人发言,记录在案的就多达29人次,可见气氛之热烈、思维之活跃和“主体性”发挥的充分程度。其中,关于焦母为何要逼迫儿子休掉刘兰芝的探讨颇为曲折有趣。学生提出了多种意见,依次有:
(1)焦母嫉妒刘兰芝的优秀,因其柔顺而欺负她。
(2)“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此语出自《礼记》,能引经据典,难得。
(3)没有给焦家生育儿子,因而遭焦母嫌弃,此条意见未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后存疑。
(4)“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成了主子便欺负媳妇,陋习使然。(注:此说尚待斟酌。)
(5)焦母“更年期到了”,故“性情乖僻,行为反常”。
这第5条,学生争论不休,课后反思时邱文华老师认为:“因教师未能及时引导,使全班学生‘纠缠’在这里的时间太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节课的效果。”但邱老师最后还是站出来了,给予了有力的启发和引导:“刚才有个同学引用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来分析,在此我也想向大家提供《礼记》中的另一条记载,看看对大家是否有帮助。这条记载是:‘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于是学生明白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刘兰芝在家里的表现触犯了封建礼教,触怒了焦母。你看,在焦母的眼里,刘兰芝是‘举动自专由’,她认为‘此妇无礼节’,作为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代表的焦母当然会‘吾意久怀忿’了。可以说,焦母正是凭借‘七去’中的第一条来迫害刘兰芝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焦其实就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同学们纷纷鼓掌表示赞同。可见,教师不能丢弃领航人和掌舵人的职责,该出手时就出手,引导课堂研讨之船沿着适宜的航道行进,并在思想与文学的海洋深处采撷到珍奇。
这堂课,精彩之处有不少,比如最后一个环节,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劝刘兰芝和焦仲卿打消自杀的念头。学生拟出两首小诗,并认可了后一首:“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生命故,爱情也可抛。”“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若为爱情故,生命不可抛。”
读了这篇教学实录,联系“学步”与“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进程作进一步思考,我生出一些疑惑。
第一,如何处理好“理解”(解析)与“文学鉴赏”之间的关系,推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入新的学习层级。初中阶段,对古代诗歌已经初步作过鉴赏(欣赏)练习,为其后的教学提升打下了一定基础。《孔雀东南飞》这类篇幅长、文字难点多、鉴赏难度大的课文,阅读之初,理解是必要的,包括对文字、内容和主题等方面展开解析。先要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等,而后还需要在鉴赏层面上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选择哪些鉴赏要点等,这些问题要不要纳入教学视野,拿出适宜的教学设计方案?
我注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已经有了一些鉴赏的因素,比如教师第一次发言就涉及了“刘、焦的悲剧意义”之“简要点评”。但总体来看,文学鉴赏的含量还不是很大,似乎没有列为教学重点之一。理解(解析)和鉴赏有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初阶,但毕竟是两个教学层级。比如,穿越时空,展开与人物的对话,劝刘兰芝和焦仲卿打消自杀的念头,这个环节具有多种教学价值,应该说是一个亮点。可原作若按照这种思路敷衍开去,变成大团圆的结局,这篇作品的艺术价值又当如何评价呢?——从这个“点”,即可看出鉴赏的特殊要求。这个问题还需要再琢磨一下。
第二,如何落实好文言教学本身的特殊任务——学习和积累语言。这篇长诗属于文言作品,在语言学习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而想要获取其价值,最主要的方法是熟读成诵,并对一些文字难点给予特殊的关注。另外,充分熟悉作品的文字,这对理解和鉴赏也大有帮助,甚至可以视为基础。从这堂课的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是非常熟悉的,援引相关诗句,能脱口而出。这说明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扎实。
高中新课程开始实验的那年秋天和冬天,我们去琼、粤、鲁、宁夏四省区调研,我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个课时(鉴赏和收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发言踊跃,思维活跃,可对课文不太熟悉,有些诗句读得磕磕巴巴的。于是我深深地感到忧虑,或许过不了多久,这篇作品的“文字”学生就会淡忘,记忆中只剩下鉴赏所得的几条筋和故事梗概。这就背离了文言教学本身的基本要求——文言课,教学重点之一乃是学习文言。
让我们接着重温叶老的“学步”诗吧:“……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亦恭录其诗跋语和签名:“《人民教育》编辑部来书征稿,爰作诗二十二韵以求教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九七七年八月下旬叶圣陶。”我读的是叶老的手书版,几乎都是正楷字,默默感受着大家风范,感受着其思想之精深,其譬喻之切近,其期望之殷殷,其心意之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