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作者:杨 清




  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对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1〕。“沿用”与“执行”是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的要求,而“重构”与“创生”是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体现,所以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内涵体现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种种问题。一方面,将语文教学内容限定在学校语文教学所需的教材中,过于重视确定性,失去了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变得呆板和僵化;另一方面,认为语文教学“除了文法修饰等部分之外,并无固定的内容”,过于强调不确定性,盲目开放、“任意飘荡”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学内容泛化甚至远离主题。这两种极端都削弱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因此,对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探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从一般哲学意义上看,失去不确定性,世界将会陷入僵化中,人也会丧失自由和个性。缺少确定性,虽然消除了限制,但也没有了历史、保证和方向,容易陷入相对主义之中,就如伯恩斯坦所言,“某种形式的相对主义看来是他们从事的这种探索路线的不可避免的结果”〔2〕。从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中来看,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一方面,虽然人有意识,但人首先是一个需要或依赖感性对象的存在物,人必然受对象制约;另一方面,人是在感性活动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存在物,即对象化存在物。人能主动地接受制约并在制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由此推论,教学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过程,其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制约,而不确定性则根源于人的主动性。教学内容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工作中介、活动对象和教学凭借,必然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特点。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来源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制约。语文教学内容首先受其学科教学任务的制约。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任务。因此语文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学科特色而泛化,否则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比如教学《空间和时间旅行》一文,若仅仅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火星与地球有间隔最近的时候”“银河系的恒星为什么呈螺旋状排列”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将语文的阅读教学变成科普知识的普及教学,语文的学科特色将被弱化。
  其次,语文教学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其教学内容必然受情境制约。这种制约既包括内在的主观条件,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基本能力等,又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比如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和教学设备等。如果语文教学内容因忽视其情境制约因素而漫无边际地“灵活开放”,必然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各种制约使得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其内容的规定性。具体而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尤其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其一,制定灵活的语文教学计划。要把握好语文教学内容的学科特色、较好地处理情境制约因素,就必须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制定一个灵活的、有弹性的语文教学计划。缺少教学计划的语文教学内容容易泛化,进而导致语文教学实践随意化,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教学计划,但并不需要封闭、刚性和单一的计划,尤其是要反对将语文教学内容严格限定在教材内容上,因为这样会束缚教学的自由展开。语文教学计划首先要具有宏观性,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有一个基本的宏观构想而不作具体规定;另外还要有开放性,要充分考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供多种路径,使整个计划留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修改教学计划预留空间。因此,这一计划既要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方向,也要为语文教学内容的各种可能性开放“留白”。
  其二,关注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性。实现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永远不变的终极追求。因此,虽然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有新的内容生成,但必须具有一定的价值,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教师在灵活处理语文教学内容时,必须与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拓展,或深化,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教学的根本目标,指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指向大多数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有教师在讲《司马光砸缸》时,学生提出“缸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掉进缸后不打110”“为什么缸没有盖子”等问题,倘若老师一味顺着学生的问题去组织教学,那么与教学目标将会相差甚远,意义不大。其次,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那些无聊、偏执、庸俗、怪异的观点和行为,尽管也是课前所没有预设的,但不能视为教学灵活性的体现,因为这样的语文教学内容可能会阻碍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显性知识的获得,还应关注学生意志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
  
  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根源于教学过程中人的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面对教学活动中涌现出的新信息和新问题,教师凭借自身素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语文教学中人、物、精神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调控语文教学内容,积极引导教学。比如,教师可将《〈论语〉十则》和《〈世说新语〉两则》结合起来,比较古代典籍的不同文体和风格。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因为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经验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图式,在接纳新信息时,会表现出自主选择性。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结构也各有其特点,在接受语文信息时,必然有其个性和独特性。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并非完全确定。要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就必须给师生发挥主动性的空间。
  首先,应该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多重互动。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和对教学的完全控制,学生的能动性被遮蔽了,语文教学内容成为生搬硬套的教条。所以,要真正提供发挥主动性的机会,就必须打破这种单向灌输的局面,师生之间必须由以前的“我—他”关系变成平等的“我—你”关系,互动正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佳途径。语文教学中的多重互动不仅将改变师生关系,也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甚至教师与文本的关系由“我—他”转变为“我—你”。马丁·布伯认为“原初词‘我—你’创造出关系世界”,关系是平等的,“我”影响“你”,恰如“你”影响“我”;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你’而成为‘我’”,反之亦然;关系是动态的,在关系世界中“关系事件时而层次叠出,时而烟消云散”。〔3〕作为平等的对象,师生能在与他人和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的思考空间,主动性在思考的过程得以充分体现。而且,在多重互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影响和碰撞,新的语文教学资源就会不断生成。
  其次,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各种偶发性教学事件。偶发性教学事件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并能对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生成性事件。事实上,偶发性教学事件并不是教学过程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和必然。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指出,教育是一个非连续性过程和连续性过程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困难和干扰,使得预定的效果深受其害。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这一过程具有可塑性,由于不断受到“遭遇”,这种可能带来创造的前提,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到变化和发展。〔4〕所以,偶发事件其实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益教学资源。尤其是在对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有价值的独特见解加以引导。虽然教学中的意外事件有些的确具有破坏性,但只要处理得当绝大多数都有教育性,会是一笔特殊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忽视了确定性,语文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语文教学也会失去基本的方向;忽视了不确定性,语文教学内容将会成为僵硬的教条,语文教学仍旧回到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绝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将会因为无法真正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使语文教学实践走向歧途。
  
  〔1〕周有利《语文教学内容建构的依据》,《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2〕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版。
  〔3〕马丁·布伯《我与你》,三联书店2002年版。
  〔4〕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