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 国际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辛涛、李峰、李凌艳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比较》一文中指出,教育质量在内容上包括学业、学习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适当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过程上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及其结果;在评估层次上涵盖了微观、中观和宏观,从评估学生、教师到学校、地方教育行政,进而在国家层面上讨论教育政策、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等。各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组建专职机构或专门委员会,如美国主要由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和教育部下辖的教育统计中心共同完成,英国由英格兰独立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二是由政府机构以项目的形式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如澳大利亚由教育部或州的教育部门采用项目制委托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进行,新西兰委托Otago大学的教育评估研究单位进行;三是由教育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直接负责,如日本由文部科学省下辖的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实施,芬兰教育部于2003年成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以帮助教育部门处理教育评估事务。各国多以处于能力发展关键阶段(如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监测对象,以核心学科(阅读和数学)为重点监测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 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内容
  黄强军在《国外语文课程中的语言知识内容》一文中指出,国外语文教育界基本上认为语言知识内容是语文课程的基础内容,又是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进入语文课程的只能是那些有助于学生言语实践的语言知识内容。国外语文课程知识内容具体、细致,与他们采用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层层剥笋式的分解表述,从而使语文课程内容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笼统走向明确具体有关。这样,语文教材的编制者易于将其化为教材中的具体语言事实和现象,教师易于选取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国外语文课程不论是课程文件、教材内容,还是教学过程,都十分注意语言知识内容与具体情境的结合,特别强调要为语言知识内容的学习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 美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质量保证策略
  美国教育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大学在教师培养与培训中应当扮演重要角色,认为大学应与中小学积极合作,以建立一种理想的合作伙伴关系。杨启光在《美国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的质量保证策略》一文中指出,美国的大学特别关注从组织层面来维护伙伴关系的质量问题,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1.慎重遴选伙伴学校。选择条件包括学校的大小、学校的地理位置、一些公立学校的利益需求,以及学校中少数民族和种族的构成情况、学生的社会经济水平、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年龄等。2.挑选参与合作的人员。主要包括中小学校校长、教师、大学院系领导与教授、学生家长代表与社区咨询人员等,他们应该具备特别的素质要求:首先,参与合作人员中的中小学校及其教育者必须得到当地教育管理局的支持,大学教育者应该得到大学各自院系的支持;其次,应具备忠心、热情、有领导能力的特点,可以被合作双方当成朋友,至少也应是中立派人物;再次,合作方的大学应该有一个院系协调人,与中小学进行经常的联系,并努力提供服务于中小学校的学习者的课程。参与合作的大学专家应该扮演一个诤友的角色,在整个环境中,大学专家与教师、校长等是在“一起做”,而非“要他们做”。3.签订合作协议。主要包括伙伴关系的目标、原则、结构、支持性行为与各自的承诺。4.强化伙伴关系的组织机构、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由参与合作的学区、基础学校校长与教育学院主任组成的董事会;设立合作秘书处;有运行良好的资金与人事预算方案;有来自大学主要行政官员的批文与支持;对合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文字记录,经常分析与交流;建立全国性伙伴关系网络;有来自外部(尤其是所在州)的稳定额外资金的支撑;合作承诺一般至少为五年。5.创新协作行动方式,如成立“学习小组”、教师教育类大学生的定期参与合作、召开每周会议、组建学术团队、专业资源的提供等。6.强调合作人员的相互信任与尊重。7.吸纳社会公众的监督与评估。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 第11期)
  
  ● 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几点建议
  王荣生的《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几点建议——兼谈语文教科书的功用》对语文教科书的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对象应该是成形的教科书,即评价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这一产品由谁生产及其生产的过程。2.要设立以下评价项目及指标体系:教科书送审入围指标——采用各学科教科书通用的政审、印刷质量等指标,由主管部门审定,决定它是否纳入教科书评审;语文课程研制评价指标——考察课程内容及组织的正确性、合理性,由学科专家组成评审机构审定,审定意见决定它是否被推荐使用;语文教材编撰评价指标——考察编撰策略的适宜程度,估计和分析其教学的适用程度及实施效果,由语文教学专家组成评审机构审议,或由独立的研究机构提供研究报告,审议结论或研究报告供地区、学校和教师选用语文教科书时参考。
  (《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1期)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蒋碧筠在《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一文中认为,在现行基础教育框架下,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空间,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有可为的思想外,还必须着眼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转变上,切实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变“纤夫式”教师观为“牧者式”教师观,即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帮助者和保护者,而不是他们的替代者。要将语文课堂变为激扬学生生命的课堂,相信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欣赏儿童生命的自然表现,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当前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8期)
  
  ● 教学语言的创新
  随着教学改革特别是新课改的深入开展,作为教学最重要媒介的语言,也在不断变化、突破。陈之芥的《论教学语言的创新》认为在探讨教学语言创新时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1.问题情结。首先要有主导性,即将问题的语言设计和表述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核心因素和发展深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其次要有连贯性,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高度重视问题的相关性、设计的严密性、表述的流畅性。再次要有艺术性,教师要采用实物生疑、背景导引、平中见深、巧妙暗示、连续追问、故设悬念、无中生有等方式,艺术地将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开放意识。教师要着眼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向多方向发散,或正向发散,或逆向发散,或横向发散,或基元发散。首先要有情景性,即教师要运用语言描绘和设置社会生活景象。其次要有变通性,指师生讨论、解决问题时,若遇到困难,教师不是直陈自己认定的正确结论,而是善于反思症结所在,调整角度,另辟途径,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再次要有独特性,如感人的激励、巧妙的设伏、机警的点拨、精彩的铺陈、横生的妙趣、含蓄的韵味等。
  (《修辞学习》200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