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回归生活,重塑作文之魂
作者:李本华
这两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争议作文”最终被“打捞”出来,其曲折命运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近年来,在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一种脱离现实、辞藻华丽的倾向,出现了哗众取宠、无病呻吟之风。在高考作文中,充满真情实感、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到见解的好作文太少。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轻思想。这已经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和忧虑。华东师大周宏教授指出,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服务的,高校青睐的从来都不是应试型人才,而是有个性有才华、关注现实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假、大、空”,追求华丽、脱离实际的通病,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的灰色污染太严重了。何谓灰色污染?就是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诀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模式,开头重要、结尾点题、中间流水的应考对策。不少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训练学生写议论文,因为高考作文写议论文的概率最大。怎么写?有老师总结出一套“新八股”:在作文开头点题,写一两句名言警句;中间写一些“通用性”强的例子,例子平时背一大堆,考试时挑几个来用;结尾再总结一下。这些灰色污染的误导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学生泯灭了个性、抹杀了灵性、窒息了创造性。
阅读量太少、对生活缺少积累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无暇静下心来阅读。这让他们对时尚信息总是触角敏锐,并能马上反映到其作文中;但与此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阅读量少,对文学、历史缺少积累,对经典文学作品缺乏理解,导致他们行文流于表面,容易被一些所谓“快餐文学”左右。不善于观察生活、一味关注心理感情是作文呈现的另一个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不关注,导致作文往往十分主观化、个人化,甚至私密化。这与独生子女的特性有关,家人过度的呵护使他们只关心自己,而不懂得热爱生活,不懂得观察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际上,2007年颁布的《考试大纲》已经有了变化,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也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辞藻的不良文风,倡导来自现实生活的质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一定要把学生引向生活的光明之路。”当前世界各国作文教学的共同趋向都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如日本倡导“生活作文”的思想:提倡以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人格。美国则盛行“本色作文”:作文题目不受拘束,但写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这些对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重塑作文的生活之魂,实践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需要着手解决好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
“写什么”指的是作文内容的生活化问题。作文教学从内容入手,作文内容向生活索取。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写出好作文,必须到生活中去找素材,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许多学生认为,他们生活在“四角的天空”里,每天重复着单调的四部曲:上学—放学—做功课—睡觉,无从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学生的生活并不像他们所想的那么枯燥,在他们的身边,随时都在发生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因心不在焉而熟视无睹,使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平凡小事从他们眼前悄然而逝。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帮助他们积累生动的写作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多写随笔,把生活中自己有感触的小事随时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出来,大至国家大事,小到针头线脑。选择的素材可以是自己高兴或沮丧的一件小事、同学间一段有趣的对话、自己感兴趣的一堂课、与老师的一次谈心、学校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外出欣赏到的一个自然景物……总之,由校内到校外、由家里到社会,只要学生觉得印象深刻,值得一写,就鼓励他们随时记下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受任何限制,这样以“每日一记”的形式把见闻感受整理出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一本内容丰富、真实自然的生活札记。它记录了学生个人的成长经历,而就在这种随笔的写作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了如何积累写作材料。
“怎么写”指的是作文指导的生活化问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让学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即便是同学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学生只有热爱生活、观察生活,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为什么写”指的是作文功能的生活化问题。为什么写?是着眼于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还是着眼于因学生生活的需要而作文?这是作文功能发生转变的关键。生活需要作文,生活中的人需要交流,交流就是表达,就是作文。人与人交谈,是在作文(口头作文);下属向上司汇报工作,是在作文(工作报告);教师讲课,是在作文;演讲、辩论、自我介绍,是在作文……生活离不开交流,也就离不开作文。作文成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让学生增强作文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写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贴近生活,要实现的是作文内容的生活化、作文过程的生活化,最终达到作文功能的生活化。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意识——写作,就是为了表达、为了交流,写作可以实现沟通互动,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与快乐。这样,即使脱离教学情境,学生也会有一种乐于表达沟通的需要,而这种面向生活需要的、为生活而写作的意识,正是我们作文生活化的最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