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从“五十者”的翻译探究孟子的思想

作者:梅其涛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寡人之于国也》(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一课的字词,按照设计,这节课先介绍孟子的仁政思想,然后带领学生探究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一思想。学生通读一遍课文后,我问: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之后周育站了起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者’怎么翻译?”
  这也有疑问?我以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但周育的语文基础应该是不错的,于是我把问题抛了回去:“你以为呢?”
  “‘五十个人’,还是‘五十岁的人’,我拿不准。”
  “嗯?还可以理解成‘五十个人’。”于是我把这问题让全班学生讨论。
  “五十岁的人”“五十个人”,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讲台前面的黄晶晶在小声嘀咕:“百分之五十吧?”
  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理解,而我从读这篇文章开始就只有一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听个究竟,于是大声说:“是不是还可以理解成‘百分之五十’呢?”
  学生争论得更激烈了。
  “所有的观点都必须遵循文本。”我提醒,“大家静下心来仔细阅读这一段,思考后再交流。”
  两分钟后,谭波第一个发言:“我认为是‘五十个人’,因为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是要向梁惠王说明,要使国家百姓数量多,必须让老百姓有粮食吃有衣服穿。‘五十个人’表示人多,许多人有衣服穿,这样说的意思是指社会的物质储备非常丰富。”
  谭波的话还没说完,下面已是一片躁动。
  “不对,不对。”张林林大声说道。
  我看他很激动,笑着说:“有理不在声高。我们请张林林谈谈他的看法。”
  “依原文看,这种理解是不太妥当的。文中这样写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课文注释告诉我们,五亩相当于现在一亩二分,这样小的面积是不可能提供五十个人的衣服材料的。”张林林说。
  学生纷纷点头。
  我接着问:“那你也不赞同‘百分之五十’一说吗?”
  “是的。都是表示人多,自然说不通。”
  讲台下的黄晶晶看着我说:“我觉得谭波说得非常有道理,我想问的是文言中百分之五十,该怎样表示?”
  “我知道。”
  又是周育。
  “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中的百分比多用分数表示,大多数是‘十……’的格式。”
  “能举一个例子吗?”
  “让我想一下。”其他同学小声议论起来,在同桌的提示下,周育说:“初中课文《塞翁失马》中有‘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这里的‘十九’即‘十分之九’。”
  “好的,我在这里还可以给大家补充一个例子,《游褒禅山记》里有一句‘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这里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根据黄晶晶刚才讲的,如果这里是百分之五十的话,应该是‘十五’。”
  我突然发现以这个细节为依托去探讨孟子的思想别有意味,于是说:“我们通过排除法否定了两种翻译,可是孟子在这里为什么特别提到五十岁和七十岁?也就是说,既然孟子要表示的是让老百姓生活有物质保障,为什么没有说成是‘黎民可以衣帛矣’,也没有提让小孩和壮年人有衣服穿、有饭吃?”
  因为有了前面的思考,持应该翻译成“五十岁”观点的同学快速说出了他们的理解。
  邬翔:“‘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化,如果老百姓知‘礼’,社会就会达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境界。”
  “我还是没明白这跟五十岁有什么关系。”我不失时机地提醒。
  “这里的五十岁不是确指,而是虚指,包括后面的七十,都是泛指老人。孟子的意思是说,社会要让老人有衣服穿有饭吃,这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而且是社会尊崇礼的结果。”
  “好的,你能概括出本文体现的孟子思想吗?”
  “课文倒数第二段有这样的句子,‘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直接说出他的主张,即要让百姓归顺,需要做到两个方面:‘黎民不饥不寒’指有丰厚的物质储备;‘七十者衣帛食肉’指社会推崇礼教。因为‘帛’是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期,我想无论物质多么丰富,普通百姓能享用丝织品的还应是极少数,肉也是。当有稀有品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人享用,这体现了社会对礼的推崇。”
  同学们都为他思考的细致和表达的严密鼓起了掌。
  我说:“哦,邬翔同学的观点让我想起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即,两手抓——”
  “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文化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同学们笑着高声回答。
  “我们都知道物质是基础,孟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片刻安静之后,几乎是同时回答:“是。”
  “有文字依据吗?”我看江旭成非常想回答这个问题,于是就点了他的名。
  江旭成:“‘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是说,让活着的人有饭吃,让死者得到安葬,这是王道的开端,开端即基础。”
  “非常好,我很佩服同学们能从细微处察出文章的宏旨,这种探究精神难能可贵。接下来我根据同学们的观点,总结和补充一下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王道’和‘仁义’,在政治上他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其中‘制民恒产’是基本手段,因为‘有恒产者有恒心’,有恒产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君王的地位才会稳固。孟子还主张‘性善论’,认为人人皆有‘四心’——恻隐之心、是非知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在物质保障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向善,社会就可以形成一种‘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局面。”
  “这两者在本文都有明确的体现。至于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他提出许多观点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这只不过是先哲思想体系中小的污点,毕竟瑕不掩瑜。如果真有统治者能向他说的那样做,客观上还是能让百姓受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