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一口井还是两口井

作者:高全军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广为人知。为了弘扬他的精神,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辑将《詹天佑》这篇文章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是,笔者发现,对于詹天佑带领工人开凿八达岭隧道一事的描述,目前的几个课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着多处歧异。
  人教版(六上):“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语文社S版(六上):“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苏教版(六上):“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北师大版(六下):“八达岭隧道长1100多米,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几个工作面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北京版(六下):“八达岭隧道长一千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从山顶打两口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这样一来,六个工作面可以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
  不同版本对开凿八达岭隧道的叙述稍有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不同是在“一口井”和“两口井”的区别上:人教版和苏教版都说詹天佑“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而语文社S版和北京版说打了两口井,北师大版干脆避开了井的数量问题,模糊处理成“打直井”。那么,詹天佑在率领工人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打了一口井还是两口井呢?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所采用的方法,往往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这部分内容画成示意图。这种画图法确实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詹天佑独创的工程设计方法。这样一来,老师和学生们就要犯迷糊了:“到底该画一口井还是两口井呢?”
  根据史料记载,修筑京张铁路时,詹天佑曾经带领工人开凿过四座大型隧道:八达岭隧道、居庸关隧道、石佛寺隧道和五桂头隧道。其中尤以八达岭隧道开凿量大,为全线之重点工程。为加快开凿进度,詹天佑采用了直井法来施工。
  詹天佑之孙詹同济曾说:“八达岭山洞施工中,曾开挖大小井各一座,自山顶垂直挖下,直至与山洞底深度平齐为止。”从此我们可知,詹天佑当时让人打了两口直井,一大一小。
  关于大井的开凿,詹同济引用了詹天佑留存下来的记录:“先将中线及水平测准,然后施工轰凿,迨所开尺寸稍深,即架设辘轳,俾工人得以上下更替,井内之土石积水,井外之材料炸药等均可升降出入,是井之深为八十四尺(英尺)。井径为十尺(英尺)。每一昼夜可掘深三尺(英尺),井边厚九寸(英寸),以石料与一三洋灰浆胶砌之。井工既完,即将原定中线移下井底,俾工人有所依据。”“洞内工人依中线方向分头进凿,至南北两端相通而止。凡由井底向两端进凿至六百尺之处,其中炭气极重,故于井面设一扇风机,接以铁管,使养(氧)气得以流通。倘工人犹觉呼吸不灵,则更加手拉风箱一二具以补助之。”
  至于所挖的小井,詹同济记载得也很详细:“所开挖之小井,既不在洞中,当系洞口外直井,位于岔道城一侧之洞口外部,因该侧有长距离深挖路堑。用大小二井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凿,再加洞口两端开凿,共计六个工作面施工。完工之后,小井自然消失,大井至今尚留洞中,作为通风使用,上建有通风楼。”
  从以上对八达岭隧道开凿过程和方法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明确,詹天佑带领工人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曾开挖了两口井,相应的,就有“六个工作面”同时施工。因此,人教版和苏教版课标教材中关于“一口井”的叙述显然是不合事实的;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关于井和工作面的叙述,不利于让学生了解事实,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其次,上面五个版本的课标教材全都写着“中部凿井法”。但在如上关于“两口井”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这两口井一大一小,大井是从山顶往下挖,小井则“系洞口外直井”,两者的位置不是在“中部”。所以,“中部凿井法”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准确地说,应该改为“直井开凿法”或“竖井开凿法”。
  第三,人教版、语文社S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都说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北京版则说长一千多米。八达岭隧道到底多长?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八达岭隧道长度为1091米。
  课文《詹天佑》(语文社S版六年级上册)中有一句话:“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正是凭着这种不讲“大概”“差不多”的精神,詹天佑带领工程人员修成了著名的京张铁路,创造了中国人自主修筑铁路的历史奇迹。
  我们这些从事“百年之计”工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是否也应从詹天佑这句话中感受到振聋发聩的警醒呢?
  
  参考资料:
  〔1〕詹同济、黄志扬、邓海成编《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与中国铁路及工程建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中国铁道年鉴1999》,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