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追求质朴中见光辉

作者:张秋达




  《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提及的两篇高考作文,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后,最终其价值在分数上得到了应有的体现。这或许从此改变了两位考生的命运。我们为高考作文回归质朴,还作文以本真面目而庆幸。 的确,学生作文中日益严重的“伪文化散文”的流行,对青少年作文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急需正确引导。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余荩先生说过,质朴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并指出“近年来,高考作文浮华矫饰之风渐盛,求真务实之气渐衰。中学生为试而‘做’作文,失却了清纯真朴可贵之色”。余教授的观点已逐渐成为共识,封杀考场上泛滥的“文化散文”,正付诸行动,如2007年浙江在作文评分细则中规定两类情况应得低分:一是抄袭或套用他人文章;一是“开头+几个名人的例子+结尾”的所谓“文化作文”。质朴、本真不但应该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价值追求(当然不是唯一),而且也应该成为学生平时作文训练的目标。
  在作文中要体现质朴、本真的价值,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呢?
  第一,要引导学生回归质朴的生活。许多同学之所以觉得没有生活,是因为大脑已经被程式化、僵硬的条条框框所禁锢,这迫使他们背过身去,背离自己熟悉的生活,去寻觅所谓崇高的人和事,大脑中隐去了鲜活的生活,只留下一片空白,写下的只是一堆落入俗套的毫无趣味的文字。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于事情的大小,有时可能恰恰是那些所谓的大事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那些小事却蕴涵了大意义。生活中不乏真善美,这需要我们回归质朴的生活,用发现的眼光,关注寻常事物的细微之处,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体验。上海的这篇高分作文,如果没有生活体验而闭门造车,是肯定写不出来的。向生活汲取作文的灵感,让作文中吹拂自然清新的原生态之风,应该是中学作文训练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二,要引导学生用质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许多时候,表达上的无技巧恰恰胜过刻意的技巧上的追求,胜过所谓形式上的创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在评点江苏这篇高分作文时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何永康教授的点评,实际上给我们指出了质朴为文的途径。
  第三,要引导学生用质朴的细节来拨动读者的心弦。本真的文章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荷花淀》、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我们提供了范例。甚至可以这样说,是否拥有动人的细节决定了文章的成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意养成刻画细节的能力。
  我们在追求作文质朴、本真价值的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读者意识,真正做到胸怀读者,让读者阅读作文的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审美过程。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突出作文中的亮点,使它犹如在绿叶丛中盛开的几朵艳丽的花儿,让绿叶映衬,更显美丽。这与追求质朴、本真的目标是不矛盾的。何永康教授说:“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这对日常的作文训练也是有借鉴意义的。那么如何突出亮点呢?
  一是选择一个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切入角度。 写作对象的存在形式及内涵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个性化切入成为可能。 一位学生在以 “快乐的理由”为话题作文时,独辟蹊径,将自己想象成一只井底之蛙,开始寻找幸福之旅。在与尘世保持一定的距离中,感知人生的真谛,在平凡中感受幸福,找到快乐的理由。可见在写作之前,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是重要的环节。要着重做好材料的梳理工作,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分析事物,力求做到陈中求新、常中见异、俗中见巧。但也应注意,不要为了追求新颖独到,走上片面、偏激的道路。
  二是在观点上要力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曾有论者指出:“高考作文当中,我们感受最痛切的是学生的作文大面积雷同”,“作文恰恰需要差异性思维,每个人的表达可以不完美,但要求是属于你个人的情感”。(《余岱宗:什么样作文能拿高分》,《海峡导报》2005年11月25日)。高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平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的集中体现,因此要改变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以技法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系统,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个性化思维的习惯,显示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使自己不是行走在别人大脑思维的河流上。
  三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有自己的标准,要避免不是屈原就是陶渊明,不是李白就是苏东坡的做法。眼睛向内,向自己的现实生活要材料,向自己的阅读要材料。在这个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放开眼光。要重视生活化素材的提炼,显示出属于“我”的思想。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在选材过程中,首先要态度严谨,保证材料的真实性与典型性;其次要尽量避开“似曾相识”的材料;再次要拥抱生活,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张开“触须”去感知,从而发现鲜活的材料。这样,材料才有可能具有“自我”特色,实现选取材料的个性化。
   四是在体裁选用上追求灵动的样式。在写作过程中,僵化的体裁往往呆板、不可爱、令人乏味。同样的立意,如果换一种适当的体裁来表述,就会更吸引他人的眼球。如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是就雷抒雁的《星星》一诗来作文,有一位考生选择了“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而 “早恋”又需要通过特殊渠道来沟通,所以作者选了一种特殊而又适合抒发隐私的体裁——书信,于是有了《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采用书信这一体裁来写,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选择适当的体裁呢?首先,要充分考虑表达内容的需要,因为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要先追求内容、思想上的成功,然后考虑如何用恰当的形式来表达。其次,要符合文体规范,防止出现“四不像”。再次,体裁的创新要讲究巧妙得体,不能以体裁的新颖来掩盖内容的不足,因为另类表达的目的就是更好地表现内容,正如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中指出的:“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
   五是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一定的自我风格。有一年,上海市选“上海小姐”,最后一轮仅剩两位选手,得分一样,因而加试一题。题目是:“对上海,你最想看到的一幕是什么?”有一位选手的回答是:“在白天上班的时候,准时来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座位。”话一出便赢得满堂喝彩。上海面临的问题当然不仅仅是公交问题,但是公交拥挤是尽人皆知的事,这位选手为大家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的图景,一下子打动了所有评委。 同样,在写作过程中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 语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在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等上下工夫,要防止为了追求所谓的典雅,大量使用文言,导致语言不协调;也要防止大量使用网络语言,影响祖国语言的纯洁性。
  
  作家柳青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此种毫不掩饰、真实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充分施展自己的个性的率直,是十分可贵的。”以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当前中学作文的趋势,也是高考作文的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急功近利,还有待于命题人、阅卷者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