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程改革因理性而精彩

作者:钟 俊 廖文鸿




  四川省资阳市语文课改工作在理性中实施,在稳重中推进,在冷静中深化。尤其是在理性选好教材、用好教材方面进行了深度实践,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
  
  一、注重实际,质量第一,选好教材
  
  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以来,教材建设百花齐放,选择一套适合资阳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实际的教材,是资阳市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对此,资阳市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在选用教材时,坚持“注重实际,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各个版本的实验教材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评估和分析,然后结合资阳市实际进行了科学的甄别与遴选。
  2002年秋季,资阳市雁江区成为四川省首批课改实验区,初中语文选用语文版教材,小学语文选用了其他版本的教材。但经过一年的实践,大家发现,该小学教材的编者把视线放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儿童的心理水平线上,并不适合资阳市的实际,于是,我们退出了该版本教材的使用。就在这时候,语文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S版教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这套教材是语文出版社组织全国十二个省搞“注·提”实验多年、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联合编写的,突出了母语教育的特点,把现代性和民族性有机结合起来,贯彻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其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更为重要的是它内含多年“注·提”实验成果,在加强人文性的同时,重视语言文字的有序训练,使教师课堂教学有了抓手。我们认为这是一套适合资阳市经济、文化发展和师生实际的教材。2004年秋季,全市所有小学语文参加实验年级统一采用语文出版社小学S版课标教材。
  
  二、加强培训,狠抓教研,掌握教材
  
  选好教材仅仅是课改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教材转化为教师头脑中的教材,变“死”教材为“活”教材。为此,我们抓住培训、教研这两个关键环节,在全市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教材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从而使课改得以顺利而有序地向前推进。
  1.强化教材培训,奠定实验基础
  教材培训是实施课改和用好教材的基础工程。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们首先建立了市、县、乡、校四级培训网络,形成了“横要到边,纵要到底”的工作体系。其次,建立由特级教师、知名教师、骨干教师组成的培训讲师团。第三,采取逐级培训、县级负主要责任的方式进行培训。第四,培训分为两个层面:起始年级教师为县级全员培训,后续年级教师为校级培训。从2004年到现在,我市培训工作年复一年,年年落实,为教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融入教材、活化教材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2.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学方向
  课改的关键在实践。从2004年开始,我市语文教研活动的着力点始终在课堂教学实践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问题研究不动摇的原则。每年由市教科所和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各种有声有色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前都拟出活动提纲,确定研究要点。活动时要求各县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都参加。有的活动我们还争取了语文出版社的支持,请他们派专家到现场指导。近年来,我市“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校本教研成果展示活动”“阅读教学研讨会”“习作教学课堂展示活动”“小学语文S版教材编写专家现场指导会”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指导了广大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引领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向。
  
  三、遵循规律,用好教材
  
  用好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出发,坚持从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的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现状出发,全面、理智、科学地理解好和实践好“用好教材”这一理念,成为我市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
  1.诠释好“教教材”“用教材”的内涵,使教师课堂教学做到胸中有数
  应该如何用好新教材?很多教师对此心中无底。照此下去,课堂教学就会充满危险,参加实验的学生将成为牺牲品。在广泛倾听、调查的基础上,我市向广大教师明确提出了实现由“教”到“用”的转变的要求,首先是“教教材”,然后才是“用教材”。前者为确保目标,后者为期望目标。所谓“教教材”就是必须以教材为本,忠实地、全面地教好教材的内容,做到不肢解教材、不脱离教材、不边缘化教材,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2.激浊扬清,使教材的育人资源得到全面利用
  我市通过近六年的课改实践,认为语文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S版教材和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尤其是突出了语言文字的有序训练,其工具性特点突出。对于这样一套适合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教材,我们的观点是必须维护教材的权威性。为此,我市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
  第一,必须让学生全面学习完教材。课堂教学必须忠于教材,课堂学习内容必须以教材为本,不得以“用好教材”为名,轻易取舍内容。不得打乱教材内在的逻辑体系,不得颠覆教材内在的各种要素,要真正发挥和挖掘教材蕴涵的育人功能。
  第二,针对教学实践中有人将“自主学习”曲解为“选择你喜欢的学习内容”“选择你喜欢的课文”“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的现象,我们提出,要让“你喜欢”与课堂告别,要让所有内容都成为学生必学的内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喜欢的课文”“喜欢的段落”,有的连整个单元都不喜欢,有的孩子甚至根本不喜欢语文。如果听凭“你喜欢你就学”“不喜欢就不学”的所谓“自主性”长期存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予以正确引导。我们认为,“喜欢”本身就充满多样性,有的需要熏陶培养,有的则需要督促养成。“自主学习”不是“自愿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教育除了出于学习的自觉性之外,还应有合乎教育要求的强制性。
  3.确保两条底线,凸现语文学科本真
  我们认为,在课改中要引导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朝着合乎语文学科规律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从教学实践和社会需求的角度去完成语文教学。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是积累和表达,而人文教育则应在积累和表达中进行有机的渗透和熏陶。由此,我们提出课堂教学要确保两条底线、坚持一个原则。
  确保两条底线即确保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关、确保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课堂教学中,该记的一定要记住,该背的一定要背好,该掌握的一定要掌握住,该训练的一定要训练好。对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训练而且还要反复训练。要将必要的记忆积累与死记硬背区别开来、要将必要的训练与机械的训练区别开来。课改中的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积累与记忆,不是全盘取消训练,不是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上成人文课、上成没有语文性的语文课。没有良好的“双基”,没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我们的语文课不管怎么人文,也不会为社会所接受。所以,我们要求广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也要有语言表达训练(包括思维训练)。另外,还要充分凭借教材的语言训练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学习、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拓展。两条底线的要求在我市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它没有因为各种言论、思想、观点而动摇。
  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将课改理念有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对其进行检验。因为理念终归是理念,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而且我们的教学不能抱残守缺,更不能以对抗的心态进行课改,而应以积极、开放而又理智的态度和行为,置身课改并积极推进课改。另外,课改理念进入教师的头脑并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必须允许并呵护这一过程的存在。
  4.恰当使用多媒体,坚持四个不可替代
  用好教材,尤其是用好语文教材,必须处理好教材和多媒体的关系。多媒体给课堂带来了具体、直观的视觉感受。它的声、光、色、形、动等能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愉悦。但是多媒体技术始终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咀嚼、体验是语言的魅力所在,积累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多媒体逐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在部分语文课堂不恰当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我们正本清源,提出教材才是学生读书的凭借,“读屏”不能代替读书,有字之书才是学生阅读的载体;“鼠标”不能代替“板书”,教师必须动笔示范;多媒体不能替代吟咏和体验,学生必须在读文的过程中去理解语言文字,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惟其如此,用好教材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六余年的实践证明,选好教材是课改的基础,从实际出发,理性用好教材是关键。在进一步深化课改的进程中,我们将恪守科学和理性,使课改中的语文教学愈走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