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唤来春风化冰凌
作者:李 琳
等到上这一课,我很兴奋,因为我父亲是越剧迷,我也相当喜欢戏曲,别人看韩剧追超女,我们全家却沉浸在戏曲之中。我把这堂课放在每人一台电脑和一个话筒的多媒体教室,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准备的课件,播放了几个戏曲片段。然而,学生们面对这些名家唱段不是捂着嘴笑,就是窃窃私语,后来有人小声议论了几句,接着就是一阵哄笑。我有些生气,稳定情绪后问道:“根据我们课前的预习,请大家说说你听到的《对花》《梁山伯与祝英台》《花为媒》各属于哪个剧种。”话音落下,没有一个人举手。我带着鼓励的口吻继续说:“没关系,我们的课堂向来崇尚轻松的氛围,大家可以分小组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戏曲知识再发言。”学生似乎对本次讨论兴趣不大。过了一会儿,班里最爱发言的“辩手1号”吉晶终于忍不住说:“老师,这戏曲跟我们已经有代沟了。”这一说,大家像找到了知音似的议论起来。
陈宇舟:“唱得太慢了,谁愿听啊?”
姜帅:“就是呀,一句话、几秒钟能说清楚的事情,用了那么长时间。”
徐语晨:“《对花》里还有‘抹的是白粉’的唱词,‘白粉’不是毒品么?呵呵……”
陈诚:“脸上涂得花花绿绿,怪怪的。”
丁俊玲:“老太太才听这东西。”
……
我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看来孩子们是说真话了,无知者无畏,然而我的心里却在隐隐发痛,这堂课还怎么上下去?课前预测学生的情绪应该是能调动起来的,他们这样的反应我确实没有料到,他们不屑戏曲,甚至排斥、看不起戏曲,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我的热情完全消失了,一时真不知道如何处理。
短暂的冷静后,我问道:“大家知道我们有哪些东西原本属于自己,但现在却在国外吗?”这一问,孩子们兴致很高。祝柳青第一个站起来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像,都被外国人偷走了。”有学生应和道:“余秋雨《文化苦旅》里面的描写让人很心痛。”我颔首,接着问道:“还有吗?”几十双手刷刷举起:
“发源于我国的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国联军侵华,拿走了故宫很多宝贝。”
……
学生们说话的时候的确有那么点遗憾和惋惜,甚至有些愤怒。我又问:“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又有哪些文化至今仍可引以为豪吗?”
杜舒婷:“瓷器。”
樊菲:“大熊猫。”
张源智:“大熊猫怎么是文化?”
樊菲:“都说熊猫是外交文化。”
王忆茗:“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克莱斯勒创作了以中国民族音乐为素材的小提琴曲《中国花鼓》;意大利大作曲家普契尼在经典歌剧《图兰朵》中引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
丁俊玲:“成语、歇后语、对联、唐诗宋词。”
黄哲成:“国画、中医针灸。”
……
经过刚才两个问题的问答,课堂氛围已从冰冷的状态调整过来,我抓住学生们此时涌起的一股爱国热情,说道:“京剧、国画、武术和中医被世界公认为我国‘四大国粹’,就因为它们有我们自己的民族风格。要知道,金字塔是埃及的,也是世界的;万里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就让我们珍惜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一起享受博大精深的戏曲吧。”
接下来,我没有再让学生猜哪个片段是越剧、哪个片段是黄梅戏,这张脸谱是关公还是曹操,我安排学生欣赏叶君健的《看戏》。
我问:“从这篇文章里,你读出了什么?”
徐晋:“文中写道:‘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滚’‘滴’‘溅’‘落’用来形容唱歌很有新意。原来戏曲里面有那么多看头。”
我说:“是啊,对声音的描写是这篇文章的一大成功之处。所以,对于戏曲艺术,我们要用敏锐的心灵去感悟、用高超的语言来形容。等会儿欣赏名家唱段的时候可以深切感受一下,借鉴叶先生的写法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张希哲:“作者巧妙地借助比喻,将无形的歌声化为有形,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
杜嘉依:“我最大的感悟是:戏曲里面有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又能很好地为戏曲服务。”
我接着问:“哪些语文知识和戏曲联系在一起了呢?你对你喜欢的戏曲有何感悟?”之后,我让学生打开多媒体课件,自由欣赏戏曲片段,进入戏曲历史、名家风范、经典唱段、戏曲脸谱、梨园轶事等主题,查看相关资料,以“我心中的戏曲”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学生此时的情绪很高涨,他们查阅自己渴望得到的信息,欣赏名家唱段,尽情地汲取戏曲天地的养分。后来,计算机课代表梅芷璇提议大家进入校园论坛交流,并把今天的讨论记录下来。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如下:
吉晶:“一段梅兰芳先生的《霸王别姬》,让我领略到了什么是美,那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每一个表情、眼神都印在我的心里。我想,今后我不再轻易用‘美’这个字眼来形容事物,我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抹不去的标准,那就是这光芒四射的舞台艺术。”
吴禾点评:“吉晶真正用心体会了梅先生的精湛表演。”
崔灿:“我已不再对戏曲演员们婀娜的身段着迷,我已不再满足于悠长婉转的唱腔。我用心感受着戏中人物的一言一行,黑脸的包公怒斩陈世美,奏响正气之歌;年老的唐玄宗孤枕难眠,轻唱一曲《梧桐雨》;还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的建文帝,‘月明云淡’的潘必正,‘朱弦声杳’的陈妙常……我从戏中读懂了忠肝义胆、血泪辛酸、人生哲理。‘大声已去,余声复来’,我为戏中的人物担忧,为戏中的人物喝彩,心情难以平静。在戏曲中我感受到了活的文学。”
……
第一个课时成功后,第二课时是学生的成果展示。各小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朗读由戏曲引发感悟而写成的随笔或诗歌,表演京剧、越剧、黄梅戏片段,制作脸谱,展示利用网络资源自制的图册,交流课余网络论坛中的体会。学生把自己写的随笔、搜集的材料制作成册子。
这堂课的教材文字是抽象性的,介绍也有一定局限,所以要富有成效地上好这次综合性学习课,教师不能囿于教材,要让教材中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可亲可近、趣味盎然。由于年龄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单纯从戏曲入手,从听、唱环节进入课堂,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弄不好还成了音乐欣赏课。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放弃教学或是执意按照事先预备好的程序进行听、唱、抢答,而是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借助戏曲与文学结合的这场“春风”吹化了课堂上突发的“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