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三读海伦·凯勒

作者:赖联群




  《再塑生命》(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是海伦·凯勒的作品,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文中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了海伦·凯勒在无声与黑暗的世界里苦苦摸索的精神,也表现了她的求知热望以及艰辛的生活经历。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内容理解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材料具有极强的精神穿透力,我想,如果学生能从海伦·凯勒的故事中撷取精神力量,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然而,课文的标题“重塑生命”显然是从海伦的视角歌颂莎莉文老师对她的再造之恩,这种思维指向必然会使学生把视点放在莎莉文的教育艺术上,而不是放在海伦身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转移视线,完成对自身角色的反思,成了教学本文的重点与难点。
  为了打开学生思维的缺口,让学生在静默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课堂上,我设计了“三读一写”的程序。
  首先,我介绍了海伦·凯勒的一些情况,重点突出她以聋、哑、盲之躯立志成才,最终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两大人物之一。学生此时全都静悄悄的,眼神里流露的是赞叹。
  然后,我让学生开始一读:用心悟读,画出你最喜爱或者最有想法的句子或段落。目的:初步梳通课文,抓住第一感觉,为写作铺垫。
  学生默默地读课文,都很专注。
  读完,我给他们3分钟时间,小组或同桌交流。
  ……
  在学生第二遍默读前,我作如下点拨:
  师:文章共有哪两个人物?
  生:莎莉文和海伦·凯勒。
  师:这两个人物哪一个更值得尊敬?
  生:莎莉文。因为她给了海伦第二次生命。
  生:莎莉文。没有她的教导,就没有海伦的成就和辉煌。
  生:莎莉文。人生途中有一位好老师比什么都重要。
  ……
  学生的回答印证了我最初的判断。学生的关注点如果始终在莎莉文身上,本课的设计目的就达不到了,而且如果学生以后处处以莎莉文的标准来要求老师而不懂得要求自己,那必然是他成长中的一大障碍。
  师:哈哈,大家讲得有道理,想知道老师的看法吗?
  生:想!
  师:我倒认为海伦·凯勒更值得尊敬!
  生:为什么?
  师:作为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9岁女孩,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逆境中成长,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教育家、作家,这份毅力,请问谁有?!
  学生沉默了,呆呆地看着我。
  师:我从她身上体会到了冰心的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莎莉文老师再伟大,也改变不了海伦的痛苦现状,莎莉文老师再智慧,也无法替代海伦的努力与思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要有悟性,要有毅力,要有持久的行动啊!在老师的指导下,海伦用行动证明了残疾人的尊严与伟大,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学生频频点头。
  “为什么我们的视点不同呢?”我话锋急转。
  “因为你是老师。”这句话答得并不漂亮,但我马上接过——
  “对,我是老师,所以关注的往往是被教育者。你们是学生,所以关注的往往是教育者,你们希望在求知的路上遇到一位像莎莉文这样的有爱心、有智慧的好老师,引领你们成长。老师呢,平时没少跟同学们苦口婆心,但收效总不理想。我想,你们如果能以不残之躯的强大优势,再吸纳海伦·凯勒的敏感、坚毅、刻苦,那该多好啊!”
  略停片刻,我说:“看来,我们好像都在推卸责任啊。”
  学生大笑。
  “这样吧,我们各自反思自己的角色,莎莉文老师的优点我来学习,我会争取让自己做得更好;海伦·凯勒的宝贵精神财富就交给你们了,希望大家从中汲取对自己成长有用的东西,好吗?”
  “好!”学生很开心。
  随后,我让学生二读:着重领会海伦·凯勒的精神世界和超凡毅力。
  ……
  最后,我让学生三读:读出差距,读出信心。目的:在作品中读出自我,读出成长的信心,为写作铺垫。
  学生继续用心读,读完之后小组主动交流心得。
  读毕,我进行写作指导:
  “下节课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
  “啊!”学生喧哗了。
  “别急,读后感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先来点背景介绍,接着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感觉或者初步印象,然后再重点评价其中某个人物,最后联系生活找差距。其实,这些内容老师不在这节课上让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们笑了,一脸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