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失街亭》中的诸葛亮谨慎细心吗?

作者:张慕元




  在教学《失街亭》,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形象时,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谨慎细心、严谨周到、足智多谋、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我追问回答“谨慎细心”的同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他调兵遣将的安排上。”我又问:“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答:“课文详细描写了他对马谡的反复告诫;他还派王平协助马谡,并细心嘱咐王平……”有学生补充:“还增派高翔、魏延据守在街亭周围……这些安排很周密,可谓滴水不漏。”
  我提醒说:“你这个‘滴水不漏’用得好,但既然是‘滴水不漏’,又何以大败呢?看来一定存在疏漏。我们看问题是否也存在疏漏呢?不少评论家也和你们一样,认为这一部分主要表现的是诸葛亮谨慎细心的性格。我想请大家再仔细读课文第1、2两段,看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同时,我投影出如下问题:
  1.马谡是否最佳人选,诸葛亮清楚吗?
  2.你认为一个优秀的统帅应该如何选拔重要将领?换了你,会派谁去守街亭?
  3.是什么原因使诸葛亮任命了马谡?
  4.任命马谡后的一系列部署,历来被人们所肯定,都认为是诸葛亮严谨性格的体现。你认为这些部署的实质是什么?值得称道吗?
  学生们认真读课文,过了一会儿,教室里热火朝天,他们极有兴趣地讨论起来。随后开始发言。
  生:我认为诸葛亮完全知道马谡不是最佳人选。他开始拒绝马谡的几句话就已经表明了他信不过马谡。但是,只因他与马谡交情很好,就任命了。
  生:我也认为诸葛亮明知马谡不行却要派他去,是因为他磨不开情面。而且他是在马谡的一再央求下,不得已才用他的。
  师:这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立军令状”上,要是用人放心,根本就不需要立什么军令状。
  生:我认为,好统帅任命重将时会深思熟虑,不会像诸葛亮这样拖泥带水、婆婆妈妈的,也不会这样草率、违心地作决定。
  师:这里能不能看出诸葛亮有性格缺陷?
  生:能。就是优柔寡断,感情用事。
  生:还有“利令智昏”。
  师:“利令智昏”?这个“利”字应该换成什么字才比较好?
  生:应该是“情令智昏”。
  (学生叫好、鼓掌)
  师:还有后面的部署呢,大家怎么看?
  生:我认为应该肯定,因为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诸葛亮想了种种布防措施,尽了最大努力。
  生:我不同意。我认为他是在做无用功。因为选好街亭守将才是关键,而协防街亭的工作安排是相对次要的。诸葛亮处理事情不抓根本,反而忙于枝节,这是本末倒置。要是我来指挥,我会派魏延去,后面的事就不必像诸葛亮这样瞎操心。
  生:我也是这样看的。诸葛亮后面的一系列部署实质是对前面人为失误的补救,是侥幸的做法。疑人不用嘛,对马谡不放心,就应及时换人。这才是唯一正确的补救……
  师:如果你打个比方,也许会更形象,比如——
  生:比如……在地质不好的地方建楼房,成了危房,再去加固,结果还是倒了。所以,加固的工作只是白忙活而已。
  (一阵掌声)
  师:好比喻!这样看来,我们经过深入文本,认真揣摩,发现我们看到的诸葛亮并不是“谨慎细心”的,而是——
  生(纷纷):优柔寡断、情令智昏,周而不密、主次不分,重末轻本、用人失察……
  师:不错!尽管我们发现的只是诸葛亮复杂性格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完全代替他的主体性格,但我们敢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并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和创见。这是最可贵的。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师生都陶醉在成功创造的喜悦中。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培养个性化的解读能力,帮助学生逐渐进入自主学习的佳境。为此,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有可能失之浅表、低效。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巧妙的应对策略。而且在关键时刻,教师要能有效地启发学生,使他们发现问题,进入深层次的自主学习。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对话中的首席”。另外,教师个性化的解读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应转化成精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