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吗?

作者:岑运强 刘安敏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美]玛格丽特·米德
  
  关于代沟问题的讨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国内的讨论在八九十年代也进行得很火热,但讨论的焦点大部分集中于代沟的有无、如何消减以至消除,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确实,代沟的存在有各方面原因,想要消减自然少不了上述各门学科的参与。但在各种讨论近乎平静之后,我们发现,其实代沟有时只是一个言语的问题,或者说,言语的差异是代沟形成的最初也是最鲜明的征兆。
  
  一、言语的差异
  
  1.言语
  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这位伟大的现代语言学之父就提出了把人类的语言活动区分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对语言和言语的区分语言学界已基本认同。学者们普遍认为,语言是社会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稳固的、社会的、相对静态的、有限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系统;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交际的过程和结果,是自由结合的、个人的、相对动态的、无限的。当然,语言系统虽然相对静止,却由于不断被运用、被改造,所以也处在绝对的运动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明确了语言学研究的不同领域。语言的语言学是语言学界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侧重于语言结构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的系统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等流派也都在语言的语言学这块领域上耕耘出了累累硕果。这一方面使得语言的语言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系统的科学,为其他领域的开拓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支点,一方面也让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仅有语言的语言学是不充分的,索绪尔很早就提出的言语的语言学已经很久没有人去拓荒了。
  岑运强在《言语的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指出:言语的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言语,研究具体的人运用语言工具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种相对动态的、交叉的、异质的语言学。“目前言语的语言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疆界”,“从广义上说,凡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语言工具的使用过程和结果的内容都可属于言语的语言学”,它所包括的内容应该十分宽泛,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语用学、言语交际语言学、言语修辞学、话语分析、篇章语法、言语评论学,以及当今逐渐成为热门的认知语言学。由于言语及言语活动无处不在,言语的语言学的研究本身就应该是和当前的各门先进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2.言语的年龄差异
  下面是我们记录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一段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妈妈:今天怎么样啊?跟妈妈汇报汇报。
  儿子:今天我是超级郁闷啊,不小心被我那该死的同桌恶搞了一回,真晕!
  妈妈:就不会好好说话!我刚听楼下的玲玲妈妈说你们今天又考英语了,人家可考了98分呢!你呢?
  儿子:切!她是谁啊?那是我们班的牛人!她考多少分都正常!
  妈妈:不用说,你又考了个六十几分。
  儿子:哈哈,妈妈,你太有才了!
  妈妈:真是和你没话说,还不赶紧给我背单词去!
  儿子:是!马上!我狂背单词!
  妈妈:从来就不知道好好学习,就知道疯玩!明天还得让家教老师来给你再辅导辅导!真是让人操心!
  儿子:啊?妈,不是说好明天可以玩吗?怎么又要上家教啊?
  妈妈:谁让你总不考个好成绩啊!明天的家教必须上!你们现在这些个孩子,就是不知道珍惜,想想我们那会儿,要是有你们这条件,我们……
  儿子:行了,行了,行了,都听你的还不行吗?唉,真是郁闷,没共同语言了!
  从这段简单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和家长之间相互都“没有共同语言”,且不说兴趣爱好的差异,单是言语使用的不同也足以让两代人头痛。既然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使用过程及结果,除了社会性,还具有明显的个体性,那么个体的差异性在言语中的表现自然会很鲜明。由于受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的影响,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言语的接受和使用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些年轻人早已厌倦了20世纪流行的脉脉温情,他们热衷于追捧新事物、新思想,喜求奇特、标新立异,而那些表现新鲜事物的词语又大多带有明显的夸张调侃、玩笑戏谑的搞笑意味,这自然迎合了年轻一代抛弃定式、玩世不恭、求简求变的心理需求,于是他们不但乐于接受,并且在接受之后自觉并愉快地运用到日常的说话当中,形成了年轻一代特有的言语形式。纵使有些年轻人可能不完全接受这些言语形式,但从心理的角度讲,当一种时尚开始流行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时,如果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这种时尚,就有可能被其他年轻人讥笑。于是这种模仿、从众的心理便会推动他们加入追逐时尚的大军,以便他们从心理到行动都有可以自我标榜的资本。
  与此同时,因为思想观念的差异,对年轻人所热衷的这些新鲜事物、新鲜词汇,中老年人大多呈现出一种排斥或者抵制的心态。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说话大多沉稳、大方、感情内敛,反对过度的夸张调侃或戏谑搞笑,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空虚、无聊,甚至荒唐、胡闹的表现。对孩子们所追捧的这些“新时代的言语”,他们接受起来尚且困难,要用到实际交流之中就更是不太可能了。言语的年龄差异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孩子们说话大人们不爱听,有时也几乎听不懂;大人们说话孩子们也没有兴趣,枯燥、古板,在他们听来根本没什么意思。由此可见,从狭义的语言角度上说,我们常说的“没有共同语言”其实是没有共同言语而已,因为说话人之间都运用同一种语言系统,只是运用的方式与运用的结果不同。“我们没有共同语言”的真正意思是“我们说不到一块”或“你所说的我不爱听”……
  从表面上看,言语的这种差异似乎是以年龄为划分依据的。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言语新潮、多变,为追求不一样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惜用各种方式扭曲或改变以往已经固定的词汇、语法。而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那些已经稳定下来的、固定的词语及用法,难以接受这些所谓的新词语、新用法,大多也不喜欢孩子们这样的“不好好说话”。但事实上,年龄也并不一定是上述言语差异的衡量标准,并不排除有这样的人,虽然不再年轻,但由于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也善于与年轻人对话和交流,从而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言语表达上都保持着一种非常年轻的生命形态,不但不反对年轻人的言语,还可能和他们打成一片。这时,年龄的差距已经不成为他们沟通的障碍了。所以更确切地说,一方面,言语的差异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种差异也不能完全按照年龄的不同来划分。
  
  二、言语的差异和代沟的形成
  
  自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书出版后,人们对代沟、代际冲突问题的讨论便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定义,年轻的一代和年老的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对立、冲突就是代沟。
  在我们看来,代沟的存在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在现如今的社会里,代沟更多地呈现在上下代人之间,甚至几岁之差的人之间,而且相当明显。表现在思想方式上,年轻人喜新,乐于追求时尚,而年老者则大多求不变,思维模式稳定,对传统的认同感根深蒂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年轻人节奏快,生活紧张,在压力和动力中寻求自身价值,而年老一代多喜欢平静,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乐于在陈年旧事中寻找满足;表现在价值观念上,年轻人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辉煌感,乐于陶醉在众多追捧、羡慕甚至嫉妒的情感之上,而年老者则更倾向于处事稳重,凡事不强出头,自我价值的实现较少波澜壮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