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工笔绘“好景”“名画”夸凤池

作者:陆精康




  柳永《望海潮》(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语文》必修4)之歇拍向两浙转运使孙何提了一个建议: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意思是。孙何日后进入朝廷任职,不妨把杭州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绘为图画,向满朝文武夸耀一番。自然,这图画的文学底本就是柳永此作了。假使孙何接受柳永这一建议,将杭州“好景”工笔绘于画作,将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柳永名作,教者突发奇想,捕捉到一个深入欣赏柳词的切入点。
  师:北宋末年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光,展现了一千年前我国都市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我国向有“诗画同源”的传统,柳永这篇词作,完全可以转换成《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长卷。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参考《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手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实现这种转换,首先必须考虑哪几个问题?现在,我们权且来充当一回孙何的画工。
  生1:我仔细看过《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我们给孙何作画。构图也可以是全景鸟瞰式。发挥中国画既可精细描绘又可粗笔勾勒的特点,突出柳词中出现的种种意象,反映北宋杭州的风俗民情和社会生活。
  生2:时间问题是一个难点。柳词对时间没有明确的界定。“烟柳画桥”似为晚春之景。“怒涛卷霜雪”则为八月壮观,“十里荷花”六月盛开,山简桂花九月挂枝……所以,可以大体上将画面的时间背景设定于夏秋之交。
  生3:时间不是问题。空间才是关键。《清明上河图》画面设计可作参照。张择端将长卷分为三段:一画市郊风景,一画汴河风光,一画市区街景。仔细分析,《望海朝》虽然画面众多,但空间转换并不复杂。共三个空间:一钱江,一街市。一西湖。仿照《清明上河图》的结构方式,这幅“杭州风光图”也可以分为三个独立的画面,三个画面又组合成一幅长卷。
  生4:分为三个空间,主意不错。我有一点补充,每个画面应有一个主题。画钱江应突出“形胜”,画街市应突出“繁华”。画湖山应突出“清嘉”。整个画面的主旨应该是:“钱塘自古繁华”。长卷可称“杭州风俗图”——不仅仅画“风光”而已。
  师:同学们对“杭州风俗图”的构想很好。根据大家的意见,不妨为三幅画各取一个名称:第一幅“钱塘怒涛图”,第二幅“街市繁华图”。第三幅“湖山清嘉图”。至于时间。不妨小图求同而大图存异。下面先让我们紧扣文本,发挥想象,具体描画“钱塘怒涛图”。
  生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柳词直接写“钱塘怒涛”的句子。画面上应该出现江堤、沙路、树木、翻滚的江水、汹涌的浪花。这些场景可自近及远展开。
  生6:如果注意到“天堑无涯”四字。还应虚则实之,勾画出钱江周围的环境。远处,群山雄伟,起伏绵延。近处。城墙高大,守卫森严。江边。大小战船,排列有序。还应该有特写:高耸的敌楼、飘扬的旗帜,城门洞紧紧关闭。城门楼上“东南形胜”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如此构想,方显“天堑”的雄奇险峻。
  生7:这恐怕不妥。险则险矣,不像太平盛世。倒像危城乱世。教材插图中出现的城墙、船只等。不是如此壁垒森严,看不出备战气氛。我有一点想法,这幅插图描画了江城的险峻,却缺少人物活动,对“钱塘自古繁华”这个中心表现得还不够。可以在滚滚江涛之中出现几个“弄潮儿”,手举红旗,遨游江面。江堤上万头攒动,欢声雷鸣。城门楼太守闲坐,与民同乐。观潮之时,城门洞开。商船——因风浪太大暂避江埠——泊岸。这样,将险峻地势和人物活动结合起来。更能表现出画面的生气。
  师:通过合理想象增补城郭、人物、事件。丰富画面内容,突出“繁华”二字,构想比较合理。脱离词作驰骋联想要注意与彼时彼地情境的吻合。宋人潘阆《洒泉子》词:“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钱江“弄潮儿”在宋代诗人的作品中就已经写到,将“弄潮”民俗纳入画中,可谓于史有据,于诗有证。
  师:“街市繁华图”是整幅长卷的核心。要表现杭州物阜民康的景象,怎样表现。值得研究。
  生8:首先是描画百姓生活的环境。“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水上架着有彩色画饰的桥梁。桥边栽着含烟惹雾的杨柳。这是远景。窗上悬有挡风的帘栊。室前挂着翠色的帷幕,这是近景。“十万人家”可用远远近近的民居表现。其次。应出现一条商铺林立的街道。“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铺里陈列着金银珠宝,市民们身穿绫罗衣服,争着夸豪斗富。这可以表现杭州街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富庶。
  生9:看来,词作画作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词作往往选取典型的场景表现思想内容,画作的纪实性更强。场景应更丰富、更全面、更形象。我曾经去过开封的“清明上河园”。这处人工园林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景物。我觉得,欲作“名画”夸凤池,这“街市繁华图”应该包括更多的内容。例如。纵横交错的街道之上,街边楼阁高大,店铺鳞次栉比,举凡茶坊酒肆、青楼书院、钱庄赌场、金店药铺、栈房澡堂……各式招牌应有尽有。熙熙攘攘的街道之上,提篮购物的、叫卖零食的、看相算命的、牵猴卖艺的、结伴逛街的……红男绿女络绎不绝。画面一角应该是杭州知府的公廨,前设登闻鼓,左为演武厅,右为考试院。这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与街市摩肩接踵的士农工商形成对比。
  生10:如果从“竞豪奢”这一角度来看。还可以勾画一些典型细节。如好事少年街头斗鸡一掷千金,富家子弟手提鸟笼招摇过市,迎亲富户车队见首不见尾……
  师:杭州经八十余年休养生息,才出现物阜民康的治平局面。同学们的画图构想注意了典型和一般的关系。就柳词做了大量扩充,突出了都会的繁华。总之,杭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能表现繁华这一主旨的,皆可纳入画中。如果说这幅画面主要表现“热闹”,那么。“湖山清嘉图”则要取其清幽了。
  生1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远处山峦重叠,山上隐隐约约生长着桂树,近处是连绵十里的荷花,几位钓翁正在湖旁垂钓,而采莲的姑娘正穿梭莲池,唱着菱歌。这一场景可以安置在西湖的外湖。“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成千的马队簇拥着高大的牙旗,两浙转运使孙何饮酒微醉,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吟咏风景。这一场景可以安置在西湖里湖的湖滨大道。这是一幅地方长官出巡的风流儒雅的图景。勤政公干之余,孙何出巡至湖滨大路,陶醉于湖光山色笙歌鼓乐之中,与民同乐,何其悠哉!
  生10:孙何“与民同乐”恰恰是一大败笔:不仅于自身官运无助,反而会遭同行忌恨。不要忘记。孙何是准备将这幅长卷夸耀凤池、贡献朝廷的。让画工在画面中描摹自己醉酒听歌、宣威湖滨这一形象,在文人柳永看来是雅事一桩。在朝廷高官看来,就有自吹自擂、与中央分庭抗礼之嫌了。如此遭人嫉妒。断断为老于宦海风波的孙何所不为。所以这一内容应当从画面中删除。
  生11:删除倒也不必。可以将画面主角作一改换。孙何这一形象虽然不能出现,不妨让当今皇帝巡行江南,千骑拥之。当然,皇上也不能有丝毫醉意,应该是一个勤政亲民的形象,既有赫赫声威,也饶有兴致与民同乐。如此画来,夸耀“凤池”,取悦今上,真是妙极了。
  师:这一改动别出心裁,很有创见。的确,孙何是不宜让自己的形象进入画面的,柳永以词作充“行卷”。有企盼孙何提携之意。所以对孙何会竭力赞美;孙何的画作是为了求得官运亨通。求得皇上宠信,所以对皇上应竭尽恭维。这一改动,既体现了柳词的精神,又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题。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各位“画工”将柳词入画,又用增补细节、扩充画面、改换人物三种方法对画面作了调整。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杭州风俗图”的画面已逐步明晰丰满起来了。这幅盛世“名画”将包含几十处景点和上千个人物。直可与《清明上河图》媲美。其实,口头说“画”倒在其次,大家对柳永词作表现的杭州这个大都市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才是这场讨论要达到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