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

作者:李祖祥 陈元元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指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他们理解和把握相关内容起着重要作用。中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期,插图在其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主要针对小学低年级,没有特别关注小学中年级。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试用修订本)中年级共四册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作较为全面的研究,旨在为教师利用教科书插图提供参考,也为教科书插图的编排和设计提供参考。
  
  一、插图的类型与分布
  
  本文对分析对象有一定的选择,排除了封面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两部分的插图。同时,按照教科书的编排框架,将插图分为课文插图、习作插图和练习插图。其中,课文插图包括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插图,习作插图是指每个单元习作中的插图,练习插图是指每个单元练习中的插图。
  我们根据抽象水平将插图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三类。实物图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例如三年级上册第6课《西湖》中的西湖实景照片和四年级上册第3课《徐悲鸿励志学画》中徐悲鸿的作品;描绘图是对现实景象的概括,省略了现实生活的一些细节,例如四年级下册第5课《走,我们去植树》中的插图;漫画图是对现实的高度异化,通常表现为将动物或植物人物化,例如三年级下册第28课《小露珠》中的插图。
  笔者统计了这四册教科书插图的类型及数量,结果如下:
  1. 实物图
  这四册教科书中共有实物图66幅,分布如表1:
  表1 实物图分布情况
         课文部分 习作部分 练习部分
  三年级上册   12     2     9
  三年级下册   7     0     8
  四年级上册   9     0     9
  四年级下册   8     2     0
  
  2. 描绘图
  这四册教科书中共有描绘图263幅,分布如表2:
  表2 描绘图分布情况
        课文部分 习作部分 练习部分
  三年级上册  31     10    28
  三年级下册  29     13    14
  四年级上册  33     15    19
  四年级下册  37     9     25
  
  3. 漫画图
  这四册教科书中共有漫画33幅,分布如表3:
  表3 漫画图分布情况
        课文部分 习作部分 练习部分
  三年级上册   6     0     0
  三年级下册   7     7     0
  四年级上册   4     0     2
  四年级下册   2     0     5
  
  这四册教科书共有362幅插图,其中描绘图263幅,约占73%,实物图和漫画图分别为66幅和33幅,约占18%和9%。描绘图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两种类型,这就使插图整体上显得单一。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实物图和漫画图的比例。
  在插图的编排上,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远远低于其他两个部分。小学中年级是语言组织和运用的关键时期,习作部分要给予特别重视。但是这四册书平均每次习作只配有不到2幅插图,而且大部分插图只是单纯为范例作文配备的,不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充分的情境和素材。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适当增加习作部分的插图数量。
  
  二、插图的工艺
  
  总的来说,这四册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比以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人物形象饱满,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使语文课本显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的感知。
  但是,某些插图,尤其是习作和练习部分的部分插图比较粗糙。例如四年级上册习作1中学生排队打针的四幅插图,学生脸上的腮红就只是很简单的两个红圈圈,而且有些腮红把嘴巴都圈进去了。同样的马虎和疏漏在其他习作中也屡次出现,不过在课文插图中很少出现。
  还有部分插图在编排时没有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练习3口语交际“打电话”的插图中,还出现了常识性错误。一般在经理室办公的人是正对着门坐的,方便接待来客。可是插图中的“王叔叔”在经理室里,却是背对着门办公,这不合乎我们的生活习惯。
  
  三、插图与内容不切合
  
  杨震等人在研究小学一年级教科书插图时发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图文一致性较高的插图在促进学生阅读理解上优于图文一致性低的。宋振韶认为插图与文本的关联性是评价教科书插图的四个标准之一。插图与内容不切合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插图内容不准确
  即插图错误地表现了课文内容。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3课《我的外公》中,插图想表述的是文中这样一段话:“一阵微风吹来,沉甸甸的稻穗在向我们点头。外公停住脚步,蹲下身子,抚摸着黄澄澄的稻穗对我说……”这里的“蹲”和“抚摸”,让人充分感受到了外公对稻穗的喜爱。但是插图中的外公却是“直立”着身子,手“指”着稻穗,没有准确地表现课文内容。
  (二)插图内容缺失
  某些可以用图表达的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插图中却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是这样用文字描述“骄阳似火”的:“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在插图中,只表现出了烈日当空的景象,树叶却被完全忽略了。又如四年级上册第18课《动物园的晚上》通过对话介绍了5种动物的睡姿,课本给四种动物配了睡姿插图,唯独没给课文开头提到的趴在地上睡的狗配图。这是明显的内容缺失。
  (三)插图内容多余
  某些插图表述的内容,课文中没有体现。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课《我给江主席献花》中共有两幅插图,其中一幅是江泽民与董建华握手的照片。而课文中根本没有关于这一场面的描写。编者这样安排,可能是想让学生更深切感受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是学生往往偏向于关注贴近他们生活的第二幅即学生向江泽民献花的插图。这幅插图更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第一幅插图的存在没有特别的意义。又如同册练习5中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学会安慰人,练习给出了三种具体情境让学生思考。可是这里配的一幅插图既不符合这三种情境,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另外的情境来练习,因此没有实际作用。
  (四)插图没有表现课文主要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第9课《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主要讲的是小骆驼通过沙漠之行,发现了丑陋的事物是有它独特用处的故事。插图表现的却是小红马嘲笑小骆驼的情景,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毫无关系。
  
  四、插图与主题不切合
  
  一幅插图要准确反映一篇课文的中心内容,达到画配文、文配画的效果,才能帮助教学。这就要求插图必须能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让学生在观赏插图时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
  但是在分析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插图虽然表现了课文内容,却没有很好地表现课文的主题思想。具体问题如下:
  (一)插图表现主题不够明显
  即插图没有鲜明地突出课文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如三年级上册第11课《石榴》,全文基调活泼,采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介绍了石榴的生长过程,生动形象。但是插图却只是普通的描绘图,没有把石榴写“活”,如果改成漫画图,把枝头成熟的石榴卡通化,就能很好地创造出活泼的氛围,体现文章的主题。
  又如三年级上册第24课《金子》讲述的是一个淘金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金子”,告诉我们,只有诚实的人用勤劳才能采集到“金子”。插图中的主人公乐呵呵地擦着汗水,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鲜花。可是鲜花却只有寥寥几朵,不能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如果插图中的鲜花铺满了整张页面底部,一方面能让学生享受到画面美,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
  (二)插图偏离主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