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作者:吴诗斌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说”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观点。
  3.对孔子的为学观点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ppt①)
  成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说明孔子和《论语》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交流。教师概述: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做人的修养。
  2.扫除读音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4.质疑交流:就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提炼、补充。
  三、文本探究
  1.学习态度
  想要学习好恐怕第一要素就是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那么孔子是怎样看待一个人求学时应有的学习态度的呢?请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确:
  (1)第5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时要有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不能不懂装懂。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ppt②)
  据此,最后一句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它告诉我们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谦虚。
  (2)第6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第7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则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所有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借鉴的意思)。——《老子》(ppt③)
  2.学习方法
  多少年来,读书人一直在探寻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实际上孔子已经为我们总结了一些非常好的方法,说说文中哪几则是讲学习方法的,请用原文回答。
  交流明确:
  (1)第1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可以解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说”是“悦”的古字,愉快的意思。“习”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就学习而言,也可解为“温习、复习”。
  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
  说:喜意也。
  又曰:“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论语集注》(ppt④)
  (2)第2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省”是反省,“三”泛指多次。“传”指受之于师,“习”指熟之于己,仍强调实践与温习,与第1则有相似之处。
  (3)第3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则看起来和前两则相似,强调要经常温习旧有的知识,但是实际上更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也就是说关键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学记》(ppt⑤)
  (4)第4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则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两者不可偏废。表明孔子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论语集注》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ppt⑥)
  四、交流评述
  1.在孔子这些观点中,你认为哪些是今天仍有价值的,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结语
  探寻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我们每个读书人都希望的,但愿大家不要忘了孔圣人为我们总结的那些名言,但愿大家学有所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寻《论语》中孔子关于为人处世的经典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