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浅文”深教的四种策略

作者:胡红艳 雷丽忍




  我们所说的“浅文”,一是文字浅显,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去阅读,没有文字、语句上的障碍;二是主题思想单一,作者的思想情感容易把握。对于这类课文,我们认为可以深教,也有深教的必要。
  
  “浅文”深教策略一:替换比较
  
  “浅文”阅读起来很容易,但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一眼看过。通过替换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鉴赏力。替换比较常见四种方式:
  一是增字或减字。教师在文中重要语段故意增一字或减一字朗读,以引起学生的纠错或思考。例如《项链》中说玛蒂尔德“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把“也”字故意漏掉,等学生发现后再引导他们思考多一个“也”字有什么妙处。
  二是变换句式。不同的句式表达的效果是有区别的。例如:“祥林嫂,你放着罢!”与“你放着罢,祥林嫂!”祥林嫂的反应是不同的,第一次是“讪讪的缩了手”,第二次却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荷花淀》中水生女人的那句“怎么啦,你”如果换成“你怎么啦”,表达效果肯定逊色。前一倒装问话更能突出水生女人的细腻和关心,语气更急切。
  三是换词。不同的词有不同的用法,即使是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意境,给人的想象力也不同。如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改了好几个词,最终敲定“绿”字。这不仅使形容词有动态化效果,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而且表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是变换语气和标点符号。在诗歌和散文中,不同语气和标点的变更,传达出来的感情截然不同。比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字面上的意思很好理解,可作者写诗时的心情我们不甚了解。我们用不同的语气朗诵,揣摩一番,便可推测出如下两种:似乎洒脱,又像戏谑;仿佛悲壮,又宛如哀叹。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得自己所得。
  
  “浅文”深教策略二:补充相关材料,多角度理解
  
  在教学中应适时补充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演变、写作背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讲《后出师表》时可穿插岳飞在武侯祠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而激动得一夜未眠的材料。诸葛亮一心想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辅佐幼主,北伐中原以图匡复汉室;岳飞一心为朝廷,欲血靖康之耻,抵抗侵略。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教材上的文本,它还有一个隐性的“立人”目标。补充史料、讲述作家和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是最有效的方式。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也不同于科学语言,它突破了一般语言的逻辑规则,甚至故意变形,达到陌生化的效果。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只有反复咀嚼,才能体会文字的妙处。细心的读者千万不可囫囵吞枣。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明白,讲的是春天红杏盛开,春意很浓。可形容花怎能用“闹”字呢?仔细一想,才发现它很传神,不用这个字还不足以表达那种红杏怒放、蝶舞蜂乐之境。如果补充历代文人对这句诗的评价,学生会更觉得很有意味:钱钟书说它是形容花之盛(繁),朱光潜说它可以化静为动,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境界全出”。
  
  “浅文”深教策略三: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是不一样的,各班学生的基础也有差异,因此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教学,而要立足教材,对教材进行整合。我们可以把以前学过的文章与当下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一是长篇节选,一是短篇小说,但两篇文章都完整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然同为小说,但是二者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叙述视角、人物命运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小说要素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
  另外,还可以跳出教材,围绕相同的主题作拓展阅读。例如同为登高作品,杜甫的《登高》沉郁顿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具有苍茫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教师可以整合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进行探讨。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放在同一个主题下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对主题的思考,也有利于积累语言,拓展知识面。
  
  “浅文”深教策略四:创造性阅读,翻出新意
  
  “浅文”给人以简单明了的感觉,加上历年来对名家“浅文”的评析已成定论,使人的思维僵化了,后人难以逾越。教师的思维如果只停留在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定论上,又怎能希望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阅读和表达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艺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知识,对已有定论的“浅文”作出新的阐释。如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如果仅局限于文言疏通、朗读、背诵,肯定没新意。我们可以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夫子斥责学生的提问,再联系当前的中学教育,让学生依据文本,结合体验,在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文本是一种召唤结构,其中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浅文”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例如《项链》的结尾,玛蒂尔德听到真相后到底会怎样?《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想尽办法干“坏事”进监狱度过寒冬而不得,后想重新做人却又被逮进监狱,其后他又将如何?《荷花淀》中的几个女人想去探夫的几句对话很简单,没有外貌神态描写,但是言为心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话语判断出不同的性格,想象说话者的模样。学生千差万别,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认知水平、审美经验和艺术修养,针对同样的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肯定会有个性化的表达。
  “浅文”深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