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氓》主题新解

作者:黄全彦




  《氓》是《诗经》里面脍炙人口的一篇作品,中学和大学教材都选到过它,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毛诗序》说是:“《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朱熹《诗集传》说是:“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这两种说法,后人普遍给予否定,认为有大男子主义思想在作祟,是不对的。对这首诗,今天人们普遍得出这样一个共识:“诗歌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写出了悔恨交加的痛苦心情和对负心男子的决绝态度,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1〕
  是不是这样的呢?读诗,很重要的一点是还原当时的背景,设身处地想作者之所想,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领会诗意。这首诗是借一个女子口吻写成的,从女子角度出发,再三阅读的话,笔者以为《氓》的主题有三层:一是表现女子对以往爱情的美好追忆;二是对负心男子的怨恨;三是自我宽慰和解脱。
  这样说对吗?对“氓”这样负心男子的爱情谈得上有美好追忆吗?钱钟书谈到本诗结构巧妙时这样说道:“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子无良媒’而‘愆期’,‘不见复关’而‘泣涕’,皆具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致。然文字之妙有波澜,读之只觉是人事之应有曲折。”〔2〕确如此言,本篇叙事整饬有致,层次清晰,多有曲折:一二两段叙述了女子和“氓”相恋、结合的过程,三四两段叙述了“氓”的变心,五六两段叙述了女子被遣返回家后的感叹。一二段写“氓”和女子的相恋与结合,“氓”来看她、送“氓”渡河、思念不断、终成一对,诗歌叙述细致,惟妙惟肖,这里看得出女子和“氓”的结合完全是心甘情愿,并且也是十分美好的。另外从诗歌语言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女主人公等待“氓”的情景是“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得很是动情。同时诗的最后回忆二人两小无猜的情景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同样很美。再就是诗中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几句翻译过来就是:“哎呀你这姑娘啊,千万别把男人迷。男人若把姑娘迷,要想摆脱还容易;姑娘若把男人迷,要想摆脱脱不离。”〔3〕这里也透露出女子很长一段时间是沉迷在和“氓”的爱情当中的。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女子对过去爱情是有美好追忆的。
  同时诗中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氓”的感情是怨恨,而不是“悲愤”。《诗经》一大主旨是表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之情,《氓》也不例外,它通篇四字,两段相连,两句相对,音韵和谐,形式优美。诗歌形式的婉转从容,也不允许表达激烈极端的感情。诗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谴责是这样几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这几句也不能说是激烈的言辞,所以感情的悲愤是谈不上的,确切说该是怨恨。
  至于女主人公的自我解脱,则很容易理解,即诗中最后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你违背了当初的誓言,咱们分手就分手吧,没什么的。同时诗中最后一段的“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也给出某种暗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同你白头偕老的话,那么这一辈子只会让我心中怨恨。为什么女子要这样说呢?因为“氓”是个三心二意负心薄幸的家伙,不值得把终身托付给他,女主人公本身也不愿意和这样的人过上一辈子,所以她的宽慰和解脱也是顺理成章的。
  
  〔1〕《新编大学语文》,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3页。
  〔3〕黄典诚《诗经通译新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