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刘禹锡的心灵世界探幽

作者:王 君




  个人简介
  王君,1972年生,任教于重庆外国语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中语优秀教师、全国中语教改新星、四川省优秀班级班主任、重庆市红岩好班级班主任、重庆市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表彰50多项,在各级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30多篇。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教学报告20多场。先后出版《青春之语文——语文创新教学探索手记》《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班主任工作手记》等专著。首倡“青春之语文”教学理念,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
  
  教育观点
  让文言教学焕发青春气息
  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追求“青春之语文”。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学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保持青春状态,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做准备。
  文言是我国传统的文章形式,文言承载的民族文化永远是青春的。科学有效地学习文言是濡染学生精神、提升其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文言教学往往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两个极端徘徊。课改之前,努力落实语言要素,帮助学生逐字逐句理解词句和进行语法章法分析是文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这种教法导致学生负担沉重,“有言而无文”,课堂气氛沉闷,大部分学生视文言学习为畏途。课改之后,文言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大,教师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更高层面的东西,学生学习兴趣足了,课堂生机有了,但是“有文而少言”,直接导致学生文言基础不过关,时尚的课堂并不能遏止学生文言水平的悄然下滑。
  正视文言教学的特殊性,扎实地立足文言之“言”,诗意地追求文言之“文”,激活文言的生命力,文言教学就有可能焕发青春。因此,文言教学必须开拓课堂和课外两个阵地。鉴于篇幅,本文仅谈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些探索。
  一、情趣盎然地学习“言”
  1.实词积累追求“巧”
  文言教学要务“实”,如果不重视基本字词的理解和积累,文言教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如学习《狼》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我设计了两幅错误的“杀狼图”,于是有了下面妙趣横生的学习情景: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闭上才对。“瞑”的意思是“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了,原文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其中的“暇”如何理解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生:白玉无瑕。
  (老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上,应该劈在狼头上。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还有一处重要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腿上,可画中却砍在屁股上。
  (学生大笑)
  师:“断其股”中的“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太容易理解错了,大家一定要牢记啊!
  (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语)
  这样设计教学,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学生手眼心口并用,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
  2.虚词感悟追求“化”
  虚词的学习是难点,但如果我们能够学习虚词于无形,“化”在朗读中学,“化”在理解中学,那么,学生对虚词的体会也会非常独到。在《狼》的学习中,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读得还不够好,我们去掉“矣、哉、耳”读一遍,比较一下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很浓。
  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利拍手叫好,对狼的自以为聪明拍手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师:对啊,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什么态度?
  生:笑狼!
  比起循规蹈矩、长篇累牍的讲解,这样的设计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学生的学习充满了情趣和理趣。
  3.句式理解追求“活”
  对于文言句式,如果我们也尝试转换一下思路,调整好方法,活学活用,学生自会领悟其中精髓。请再看《狼》的教学片段: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么跑出狗来了呢?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面”,那“犬牙交错”是什么意思,考考大家。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犬坐于前。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再考考大家,“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
  生: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吞咽。
  师:对了,对了。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停顿读出来。
  (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读“犬坐”句)
  在初中阶段,不用迫不及待地提出令人生畏的专业术语。活学活用,点到为止,学生的文言语感一定会得到加强。
  二、生动活泼地探究“文”
  1.在曲径通幽的美读中探究
  美读永远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于漪老师曾批评“课堂内只见题海茫茫,不闻书声琅琅”,对忽视朗读的课堂教学弊端揭示得入木三分,文言教学对此更需警戒。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非常适合学生表演课本剧。我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从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读”的设计和理解进入文本深处。
  为了充分挖掘朗诵的作用,我尝试过“纯朗诵课”,力图让朗诵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如《岳阳楼记》的基本教学步骤有:
  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容或者乔臻等)的配乐朗诵。
  评读:畅谈对著名朗诵家朗诵的感受。
  创读:个人和小组自由设计朗读,然后展示、讨论。(学生一般会采取复读、轮读、领读等方式)
  联读:点题升华。
  我的感受是:原来语文真的可以这样上,通过朗诵直入语言内核,深入作者情感深处。朗诵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抓手。
  2.在咬文嚼字的巧思中探究
  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披沙拣金地理解追问,文言之“文”才会自然凸显。
  我在上《湖心亭看雪》时,提出的目标就是“咬文嚼字读张岱”。第二自然段只有两三句话,但我们反复揣摩,力争读出独特的感受。
  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白”。三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愉快。(学生笑)
  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认为他并不满心欢喜。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
  师:再咀嚼一下这个“拉”字!
  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否则,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白”,从这个“强”字中可以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
  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三大白而别”,“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师:真聪明。如果欣喜,按照常理,应该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