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我的生命写作观
作者:刘贞福
这一观点经网络转载后,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刘贞福、容理诚两位老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期我们刊发这两位老师的文章,并摘录网络论坛中的部分讨论,以期让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能更加深入。
从个人偏好来说,我更喜欢“生命写作”(假定两种说法成立并形成对立统一关系的话)。一是因为生命写作更为崇高而艰深,崇高的东西总是富有诱惑性和挑战性,更能激发人的生命本能去追求它;二是因为生命写作在现实写作教学中缺失甚多,莘莘学子不仅在生活中缺少诗意,在写作活动中同样缺少,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作文只有技艺可圈点,而无人格、品位之彰显,因而需要注入更新的血液和更强的动能。不过,我的生命写作观强调的是在作文教学中贯注或张扬理想、塑造或改善人格、调动或激发生命潜能,不光表现文章美,而且呈现人格美、人性美。至于当今所呈现的那种忽视学生心智发育、人格成长,只一任写放胆文、自由文,写成的是张狂自恋、空疏乏味或肆意攻击的劣等之作,则不在此列。
我强调写作教学的理想追求、人格培养等,实非一个弱势者的呼喊或一种愤世嫉俗的叫嚣,而是顺应教育教学改革大趋势的慎重选择。
那么,我的生命写作观究竟包含怎样的内容?其现实可行性如何?这是必须正面回答的问题,愿详述之。
1.树立崇高信念。信念有不同的层次,有宏观信念,认定世界美好、未来美好;有个人信念,相信“我能”“我优”,没有越不过的沟坎;有具体写作信念,写作是提升人格品位、表达心灵智慧,与外界沟通的手段和工具,写作是勤勉训练的产物,写作是缜密思维的产物……
2.提升思维品质。思维是写作的根本,文章是作者思维的外化,文章优异实际上是思维品质优异的表现。与写作相关的思维品质包含多种:有规范性品质,思维规范意味着思维成熟,符合文章写作之道,能得到他人认可,让人信服;有创造性品质,思维富于创造性,有特色、有价值,它与规范性品质相对应;有深刻性品质,在他人思维止步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深及事物的本质和事理的最深层;有发展性品质,学生心理意识、脑力智能正处于成长发展之中,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得更快、更成熟、更健康……
3.培育健康情感。写作不只是展现智慧,也是表达情感,并以情感的长期积累和不断深化为写作发展的心理基础,写作的情感表现出多层次、多侧面、多特点:有情感的丰富性,并由丰富性衍生出深刻性、细腻性,抗拒情感的单调贫乏、浅薄狂躁;有情感的新颖性,追求新事物、新感受,怀有强烈的求知欲,抗拒情感的迟钝、感受力的低下;有情感的高雅性,既高且雅,高而致高尚,雅而致优雅,有境界、有品位、有韵味,抗拒低劣、粗糙、鄙俗;有情感的热烈性,全身心地投入写作中,唯写作是求,忘我无我,抗拒平淡、萎靡、卑弱……
4.端正写作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写作的成败多半取决于其写作态度。写作态度可述者甚多:有坚忍执著的态度,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作文事业负责到底,永不言败;有明判是非、弃善扬恶的态度,在作文中表达社会公理公义,鄙视豪强,同情弱势;有感恩敬畏的态度,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有友善诚恳的态度,善于和乐于与他人交往,做一个成熟的人、一个社会化的人……
“生命写作观”似乎是一个开放的无所收束的概念,难以述说尽全,其他可述者还有良好写作习惯、生活见识、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表现力等,限于篇幅,不复多言。
那么,我所提倡的生命写作理念是否因为过于“崇高”而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呢?教学行为理应是某种理论或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实践,写作教学亦莫能外。当建立了一种科学的理念之后,可以顺畅快捷地按规程操作达成教学实践目标,而不致颠簸曲折或趋从旁门左道;反过来,当陷入教学实践的盲动之中不知出路何方时,又不得不寻索理念和理念的指导。
那么,此等上位目标高则高矣,作为个别人才的培养目标尚可,若令众多学子广为趋近、取用,则行不至、取无用?有关人文精神贯通于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的要求早已见诸课程标准,也早已编进了各套教材,又正日益广泛而深入地普及到课堂教学中,还促成评价测试的改良革新,这是广为人见的事实。这里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
新版义教教材和普高教材都增加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例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六个综合性学习专题,将写作活动与语文实践活动统一起来:
“这就是我”:自我检视、介绍、推荐,发现和张扬个性。
“漫游语文世界”:发现和探索周围的语文现象,培养对语文的热爱。
“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探索月球奥秘”: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我爱我家”:热爱家人,激发亲情,表达感恩之心。
“追寻人类起源”:初步感知科学的人类发展观。
这六个专题即为六个写作话题,它们基本上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引导学生写成“生命写作”的作文。
再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的四个写作专题:“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每个专题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前面是人文性专题,后面是语文性话题,可以看出“生命写作”成为新理念指导下高中新教材的趋向。
那么,这里所谈的是教材和教学,评价考试呢?“生命写作”在近几年高考作文中从无到有、从有到多,日益为大家所重视。多年前“诚信”作文题首次亮相,标明“生命写作”的新起始,此后这类题一直就没有间断。2007年全国十多道高考作文题多有表现:有关爱话题(全国卷II有感于丛飞帮助他人),有励志话题(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辽宁卷“我能”),有感恩话题(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有人生的思辨(四川卷“一步与一生”),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湖南卷“诗意地生活”)等。可以说早已有之,于今为盛,日后还将成为一种稳定的发展趋向。因此,当今的作文考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作文教学、作文考题不仅关乎辞章之学、言语之学,而且关乎人生之学、性灵之学。
那么学生没有丰富的、健康的、有感触的生命体验,能写成富有纯正气息的性灵美文吗?仍以“诚信”的作文题为例,这一话题尽管人人能说、个个能写,但如果平时没有对诚信的思考,没有内心冲突、深刻体验,就只能冷静地、客观地、理性地表达一些肤浅的思考,临时找来一些未必恰当的佐证材料,显然不能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相反,如果平时注重人品修养,有过诚信体验,这种丰厚的积累能给考生以良好的精神准备,考生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
那么,“生命写作”是不是学生写作的全部呢?我以为“生命写作”是主体,是主干;“生存写作”是附属,是分支。譬如主干强则分支旺,只有主干才连通地底深处的源头活水。也就是说,教会了“生命写作”,写作者的主体精神近于建构形成,再转入“生存写作”的情境,便有了写作的热情、恭谨精诚的写作态度、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生存写作”又何惧之有?
但是当今有几堂作文课能做好“生命写作”训练,并把“生命写作”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呢?在考察和反思当今以应试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时,看到的是十分滞重而难得轻灵、谨慎固守而难得推进的局面,困境中的出路何在?或许更新“生命写作”理念、强化“生命写作”实践、正确处理“生命写作”与“生存写作”的关系,是多条出路中的一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