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字拓出新天地

作者:邱大存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解读诗文,抓住诗眼和文眼,可以提纲挈领,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有时用一个字拎出诗眼或文眼,会收到奇效。当然,这个字须谨慎选择,否则会偏离方向。比如教学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可抓住崔莺莺十九支曲子中多次出现的“恨”字,探索她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最后以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中的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又如教学李密的《陈情表》,可抓住“情”字顺藤摸瓜:李密在文中陈述了什么“情”?这些“情”是真还是假?这些“情”有没有打动晋武帝?并进一步了解“表以陈情”的特点。
  抓住诗眼、文眼,提纲挈领地解读文本固然能事半功倍,但老是这样,恐怕也不能增强学生的“学欲”。有时对一个看似不大引人注目或有争论的字加以挖掘,也能拓出新天地。
  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最后一段有这样的文字:“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老教材和新课标教材均未对“洗盏”作任何注释,教师用书及相应的配套练习册均将其译为“洗净酒杯”,这就值得好好思考:干吗要“洗净酒杯”?是酒杯脏了吗?是酒杯要换一个人使用吗?是喝不同的酒怕串味吗?是苏子等人有洁癖吗?非也!此文的语言环境不可能为以上问题提供答案。实际上,“洗”应理解为“喝完”,“洗盏”应译为“喝完酒杯里的酒”,这是顺着上文思路来的。此文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虽处逆境却能乐观旷达的释然。文章总体是顺着“喜—悲—喜”的思路展开的。“客喜而笑”,因此就有“洗盏更酌”(喝完酒杯里的酒重新斟酒)的行为,更何况文言文中的“洗”字有“光”“尽”之义,如“洗劫”“洗掠一空”等。抓住这个“洗”,既避免望文生义,又可以溯流而上,巧妙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又如,教学韩愈的《师说》,一般认为韩愈在文中有轻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依据是文中的“君子不齿”四个字。因此大家一般会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成:“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是不屑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然赶不上他们,真是让人奇怪啊!”实际上,“其可怪也欤”中的“其”可看成表反问的语气词,此句也可译成“难道值得奇怪吗”,这就没有轻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意思了。也许有人会说新老教材中,都把此句中的“欤”字注释为:“这里表感叹,相当于‘啊’。”实际上,“欤”也可表反问。也许又有人会问:“此中的‘也’字难道也表反问吗?”是的,这个“也”在此处可表反问。例如“今孤之不得意于天下,非皆二子之忧也”中的“也”(见《管子·戒篇》,杨树达的《词诠》以此为例)。而更主要的是依据上文作出这样的翻译。第一自然段中的“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择师主张表明韩愈提倡“学问面前人人平等”。其实,根据全文的语言环境,便能理解文中“君子”指的是“士大夫之族”。韩愈倒是看不起他们,用“君子”来反讽他们,并把他们归入第二段提到的“愚人行列”(“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那些“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比“士大夫之族”有长进的事实,实际上是对“士大夫之族”的有力批判,这难道是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吗?抓住了一个“其”字,带出了这么多问题,无疑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门。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将相和”这一部分,抓住人物对话中的三个“徒”字来分析,可谓别有一番情趣。先是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此中的“徒”字将廉颇轻视蔺相如的心理暴露无遗,也为后文张本。接下来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此中的“徒”字突出了蔺相如的人格魅力。针对舍人的话,蔺相如这样回答:“……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此中的“徒”字突出了将相两人团结的重要性,增强了回话的说服力。最后廉颇负荆请罪就水到渠成了:“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假如再钻研“因宾客”中的“因”字,就可发现,廉颇被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言行所感动,通过蔺相如宾客才登门谢罪;一个虚词“因”就使廉颇的谦恭跃然纸上,与前面的宣恶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有了“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的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