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龙马精神”与龙无关

作者:韩 栋




  “龙马精神”是一个常用成语,从字面上看,龙和马一个变化莫测,一个欢腾跳跃,龙马并用,生气勃勃。那么“龙马精神”是龙和马的精神吗?
  我们先看看辞书对“龙马”的解释,《中国成语大辞典》:“龙马,传说中的骏马。”《成语用法辞典》:“龙马,传说中表示吉祥的骏马。”由此推知,“龙马”与“马”的不同之处在于:1.专指骏马;2.代表着吉祥。
  “骏”字有“大”义,《诗·大雅·文王之什》:“宜鉴于殷,骏命不易。”毛传:“骏,大也。”所以骏马也就是大马。《周礼·夏官·司马第四》:“马八尺以上为龙,七尺以上为騋,六尺以上为马。”古制称为“龙”的马都是身长八尺以上的大马,“龙马”皆是“骏马”,因此成为古代朝贡的物品,《魏书》记载:“又遣使献龙马五匹、金银貂皮及诸方物,诏东城子于亮报之,赐乐器一部,乐工八十人,赤绸十匹,杂彩六十匹。”又《北史》记载:“是岁,龟兹国献名驼龙马珍宝甚众。”
  “龙马”即大马,何以表示吉祥呢?《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朱熹注:“凤,灵鸟,舜时来仪,文王时鸣于岐山。河图,河中龙马负图,伏羲时出。皆圣王之瑞也。”由于“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龙马”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后人便附会“龙马者,仁马也,河水之精。高八尺五寸,长颈有翼,傍有垂毛,鸣声九哀”。(《宋书》)
  “龙马”中的“龙”,让人把它与上天入地的龙联系起来,实际上并没有关系。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白龙马”,以为“龙变白马”,故名“白龙马”。实际上,它“本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唤名龙马三太子。只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被他父亲告了忤逆,身犯天条,多亏观音菩萨救了他的性命。他在那鹰愁陡涧,久等师父,又幸得菩萨亲临,却将他退鳞去角,摘了项下珠,才变做这匹马”。(《西游记》第二十三回)可见,“白龙马”因其本名“龙马三太子”及所变之马为白色而得名。这使得龙变马而称为“龙马”的观点站不住脚,同时也为“龙马”实为马提供了证据。
  有一个字作“駥”,义为“八尺马”。《说文解字》:“駥,马高八尺。”《五经文字》:“駥,马八尺。”《类篇》:“駥,马高八尺也。”《说文解字注》:“龙俗作駥。”“駥马”,即“龙马”,“駥”在《说文解字》中为新附字,可见其晚出。“駥”字的出现分担了“龙”字“八尺马”的义项,“龙”则专指“鳞虫之长”。因此,“龙马精神”又写作“駥马精神”,然而,“駥”字作为专用字,使用频率很低,渐渐成了死字,“八尺马”的意义再次由高频字“龙”来承担。
  “龙马”具有骏马的品质和奔腾不息的精神,以马喻人,则比喻人的精神健旺。“龙马精神”一词最早见于唐·李郢的《上裴晋公》:“四朝忧国鬓成丝,龙马精神海鹤姿。”裴晋公即唐人裴度,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历任四朝,忧国忧民,年纪虽老,但仍精神矍铄。此后,“龙马精神”成为形容老年人精神健旺的褒义词,如:“年涉期颐,而龙马精神,有逾于少壮。”(明·张居正《答陈节推书》)又如:“哪里像花甲之人,正是龙马精神,我们是比不上的。”(清·陈森《品花宝鉴》)。
  “龙”字作为“鳞虫之长”的专名,掩盖了作为“八尺马”的特例,让人产生了“合理”的误解;专名字“駥”的不传,又让人们失去了“改正”的机会。看似简单的字,有着不易为人知的内容,唯有仔细求索,方能去伪存真。